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8月2日播出“重访大别山:寻访柳编大王”,以下为节目实录:
昨天我们走过了湖北的英山,今天陈伟鸿将带你们来到河南的固始。固始县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有160万人,是中原人口第一大县,地少人多,要想赚到钱,很多人都会出去打工,但现在其中不少人又回了家,而且日子过得不错,这是怎么
回事?一起去看看吧。
柳编之乡的“摇钱树”
陈伟鸿:“我们重返大别山栏目组,今天来到了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这里是中国有名的柳编之乡,刚才我们搭了一辆刚好要到乡里去送货车,师傅告诉我,在这儿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会编柳编,小小的柳编都让这些人的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像我手边的这个柳编的筐,如果是出口到海外的话,就能卖十几个美金,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柳编给我们三河尖乡带来的利益,今天我带了一分特殊的任务来到了三河尖乡,我特别想亲自去学一学这柳编的手艺到底如何,希望在最后,能够有一个柳编作品我亲自做的柳编作品奉献给大家。”
进这家看看两位老乡正忙着。
陈伟鸿:“你好好两位老乡,打扰一下,我是中央电视台《重返大别山》栏目的,今天要来打扰你们,都在忙着自己手里的活,我觉得她的这个活好象容易一点。”
老乡:“他那容易一点,他那就是定底,底子,他那容易。”
陈伟鸿:“底子很重要,如果没底子的话看来整个东西是没办法做成的,如果我要学的话我觉得我应该从学底子开始,我们就斗胆向这两位老乡提一个要求啊,其实我很想要学一下编咱们这个柳编,肯不肯教,两位愿不愿意当老师?”
老乡:“愿意当老师。”
陈伟鸿:“但几乎这个老师也忙得够呛啊,这样吧,你愿意当老师的话,咱们就从这个底子开始教起好不好,那我试试看。”
老乡:“你试试。”
陈伟鸿:“打试试看,从这儿。”
老乡:“折断了吧。”
陈伟鸿:“第一下就把人家的这个已经半成品折断了。”
哎呀,看上去容易的柳编底子,一上手编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陈伟鸿这叫一个手忙脚乱。
老乡:“错了。”
陈伟鸿:“真是一心不能二用。”
老乡:“你这样就错。”
陈伟鸿:“这老师真厉害头都不抬都知道我错了。”
编了半圈底子,陈伟鸿就错了三回,连隔壁的小姑娘都看不过去,主动当起了陈伟鸿的老师。
陈伟鸿:“稍稍的编了几下,结果发现还是漏洞百出,又编错了,那我不编了。”
第一回尝试柳编就现了眼,陈伟鸿决定要好好地找一个老师,说到三河尖的柳编就不能不说柳条,三河尖不缺柳条,因为包括淮河在内的三条河都在这里汇流,十年里面有九年洪水泛滥,河滩上种什么庄稼都长不活,唯独这柳条淹不死;三河尖更不缺柳编人才,这里是著名的“中国柳编之乡”,乡里3万7千人有3万在做柳编,在三河尖,看到最多的就是柳筐,门口堆着筐,屋里萝着筐,人人手里都在忙着编筐的活儿,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在编,连打听一下路,发现迎面走来的人胳膊上都胯满了筐,最有意思的是马路上,甭管大车小车,运的没有别的,全是筐。
陈伟鸿:“我估计在这个地方找一个老师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我看到家家户户多在做柳编,来这又是一家,几位老乡你们好,又打搅打搅。”
老乡:“没问题。”
陈伟鸿:“这是一家人都在编是吧?”
老乡:“我母亲,我父亲。”
陈伟鸿:“这父亲这么年轻啊,今年多大年龄了?”
老乡父亲:“53了。”
陈伟鸿:“我刚才在前面一家学了一个打底,紧张的手脚发抖,不过我想要做成这样一个成品可能还有很多工序是需要学的,可不可以在你这儿再学几招?”
老乡父亲:“再做一个啊。”
陈伟鸿:“行不行?”
老乡父亲:“行。”
这次陈伟鸿要学的是给这种很漂亮的半成品柳筐扎上边,这个活儿看上去还比较容易,不过在这一家发现了一个很不容易见到的东西。
老乡父亲:“气死猫啊。”
陈伟鸿:“是编一只猫出来吗?”
老乡父亲:“不是,是编个东西。”
陈伟鸿:“你们家还有这东西吗?”
老乡父亲:“有。”
陈伟鸿:“什么叫气死猫啊我非常的好奇,我看一看行吗?”
老乡父亲:“好你看看。”
陈伟鸿:“这个就叫气死毛猫啊,为什么叫气死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