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0日夜,林县召开有线广播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郑重宣告——“引漳入林工程定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整个林县沸腾了!
2月11日是元宵节,当东方天际朝霞绽放时,林县城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道路两旁人头攒动,红旗飘扬,鼓乐喧天,人民群众像当年送亲人参军一样为引漳入林的健儿送行。一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役在巍巍太行的百里山麓打响了!
数万修渠大军一下子拥入太行山,住房是个大问题。山西沿途群众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一家人挤在一起,给修渠民工挤出了250多间民房,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困难再大也大不过林县人民引漳入林的决心。他们住山崖,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一时芦席告罄,到外地购买一是资金短缺,二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杨贵当机立断,号召全体机关干部抽出床上的芦席支援修渠!当县委第一书记床上的芦席抽出来的时候,各单位数千张芦席接着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工地。
共产党员李改云是引漳入林工地涌现出的第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动员令下达的第二天,她带领本村230名民工赶到了漳河岸边的豆口村。在工地,李改云担任姚村分指挥部第一营妇女营长和井弯大队妇女连长。
2月18日上午11时30分,当她在平顺县东庄村南的半山崖工地检查本营施工情况时,忽然发现前边崖壁有碎石滚落,崖下几十名民工正在施工。一场事故眼看就要发生,李改云连声呼喊:“崖石要塌了,快躲开!快躲开!”民工们听到呼喊,急忙躲闪,而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山崩惊傻了。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将郭焕珍推离了险境。瞬间,山石坍塌,李改云被碎土乱石砸伤,右腿粉碎性骨折。在盘阳总指挥部医院抢救时,护士王麦荣又献出自己的皮肤为李改云植皮。
3月18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共产党员李改云模范事迹的决定》。4月18日下午3时,河南省委派直升飞机把李改云接到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杨贵专程到医院慰问。7月1日,河南日报以《党的优秀女儿李改云》为题,报道了她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并配发了《平凡而灿烂的形象》的社论。一时间,“学习英雄李改云”的热潮在整个修渠工地兴起。
引漳入林工程开工20天后,杨贵从郑州参加省委四级干部会议回来,立即上了工地。他和总指挥周绍先等从坟头岭沿着渠线徒步到了盘阳,而后继续沿渠线西行,整整步行了3天才到了渠首。
近4万名修渠大军摆在七八十公里长的渠线上,几乎看不见人。杨贵察看了每一处工地,向民工询问施工情况;在民工伙房吃顿饭,检查生活安排得怎么样。杨贵越走越看越觉得问题不小——
开工之初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对工程的艰巨性估计不足,4万人摆在总干渠上全线出击,战线拉得太长,领导、劳力分散,指挥很不方便,关键部位艰巨工程拿不下来,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技术力量不足,工程技术人员在百里渠线上疲于奔波,很多技术难题不能及时解决;民工看不懂图纸,满山打眼放炮,炸得到处坑坑洼洼,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不但浪费人力、物力,工程质量和安全也难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有人散布流言飞语,说引漳入林是“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运河”,是“县委背着干粮送远屎,屙了也肥不了林县田”,使民工的情绪受到了影响;沿渠的山西群众也满腹怨言,纷纷向杨贵反映:“杨书记,不行啊,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炸毁了树,砸碎了瓦,吓跑了牲口,震裂了房,俺们没法过时光啊!”
面对无私支援林县引漳入林的山西群众,杨贵心里充满了愧疚。他一边向群众道歉,一边表示一定尽快想办法解决。
杨贵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个决定引漳入林命运的新的战略决策在他胸中形成:必须调整战略,改变目前全线出击的被动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首先拿下20公里山西段!
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不久,杨贵又主动与平顺县委协商,于1962年8月15日与山西平顺县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红旗渠占的土地、山坡、毁坏的树木,以及侯壁断下至渠首拦河大坝的河滩,全部作价买断,“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的权利”。杨贵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给后人留麻烦”。今天,水资源成了制约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水纠纷不断。红旗渠运行了四十多年,现在尽管水量有所减少,但依然昼夜不停,川流不息,继续造福林县人民。对老书记杨贵当年的深谋远虑,林县人民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原标题:杨贵与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