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15时,刚刚从香港演出归来的芦瑶在奶奶的陪伴下准时来到焦作艺术学校,和这里的戏曲老师郭红霞一起练功。14岁的芦瑶已在我国曲艺界唱出一些名气,我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称她为冉冉升起的曲艺新星。芦瑶说,她的成功离不开奶奶胡秀芝和戏曲老师郭红霞的栽培,奶奶和老师是她获得成功的隐形翅膀。
三个女人一台戏
缘,妙不可言。芦瑶和戏曲的缘分就是这样。
芦瑶的奶奶、75岁的胡秀芝年轻时是豫剧演员,她在家没事时总爱哼唱一两段。唱者无心,听者有意,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芦瑶当时只有三四岁,常跟在奶奶后面唱。一天夜里,芦瑶在梦中唱了河南坠子《偷石榴》中的一句。奶奶这时意识到,该教芦瑶唱河南坠子了。
都说隔代亲,在生活中,奶奶对芦瑶的娇惯可用“过分”两字来形容。芦瑶有时不想起来吃饭,奶奶就把饭给她端到床边。可在学戏曲方面,奶奶可是严厉有余温情不足。小时候,每当芦瑶偷懒不想练时,奶奶的教鞭就会敲到芦瑶的手心上。奶奶教芦瑶不但严厉,还很用心。有时,奶奶正在做饭,会突然喊:“瑶瑶,快来,这段应该这样唱。”有时,芦瑶正在睡觉,奶奶会突然把她叫醒,和她讨论戏曲的唱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下,芦瑶在6岁时就曾获得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的金奖。
奶奶说:“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但如果想在戏曲上有所作为,必须有扎实的童子功。我必须严格要求瑶瑶,才能让她上心、上道儿。”
芦瑶的另一个恩师是她在焦作艺校的戏曲老师郭红霞。12岁时,芦瑶开始在这里跟郭红霞学豫剧。
芦瑶说:“我和郭老师在课外情同母女。我有个头疼脑热,郭老师总是第一个来看我、替我买药。但在课堂上,她可称得上‘冷若冰霜’。我经常练得流血、流泪,但郭老师‘视若无睹’,还是让我坚持练。她告诉我,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为了监督我练功,郭老师常住在学校里。双休日、寒暑假也不休息。这也让我养成了天天练功的习惯,一天不练功,会觉得浑身难受。”
在郭红霞的严格要求下,芦瑶在2009年河南省少儿戏曲大赛上夺得了小梅花奖。得奖那一刻,芦瑶和郭红霞喜极而泣,相拥在一起。
成功的花,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冰心在《成功的花》一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诗就像芦瑶学艺的写照。在舞台上,总是笑脸盈盈的芦瑶光彩照人;台下,为学戏,只有14岁的她浑身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在郭红霞眼里,芦瑶是个能吃苦的孩子。郭红霞说:“芦瑶个子比较高,将近1.7米。这么高的个子,练空翻、前桥、云桥、跪转等都非常困难,但芦瑶不怕难。为了练空翻,她的头不知磕破过多少次,但她还坚持练,终于成了全校唯一会空翻的女生。”
“不疯魔,不成活。”经过千锤百炼,芦瑶在唱、念、坐、打上练出了一身硬功夫。同学们说她唱腔清亮,身段优美,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把戏都演活了。姜昆也非常看好这朵曲艺小花,7月,带她到深圳、香港演出,姜昆曾对她说,你有台缘,要坚持刻苦地练下去,会有出息的。
现在尽管是暑期,芦瑶却一日不得闲,上午学文化课,下午学专业课,晚上还要补习文化课。芦瑶说:“我的梦想是两年后能考上中国戏曲学院,现在不但要学好专业课,更要把文化课学好。这样才有考上的希望。”本报记者 赵改玲【原标题:芦瑶和她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