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亚娜采访札记
2013/10/17 9:38:1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2001年11月16 日 星期五 晴
在中国乒乓球队采访了大半天,回家准备准备,我和摄像就登上了去上海的飞机,到华东理工大学采访大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帖亚娜。这个名字我在大运会召开的时候倒听说过,只知道有个大学生拿了女单金牌,没想到几个月后我领到了她的选题。
飞机晚点再加上出租车不认识路,等我们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已经是当天晚上11点多了,帖亚娜的教练臧玉英在宾馆里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安顿好之后,臧教练坚持要带我们去训练场看看。
深夜里的华东理工大学乒乓馆,人朦胧、月朦胧、馆朦胧,因此我印象朦胧,只觉得这个馆的规模虽然不及国家队训练馆,但它的各项设施已经相当的完备了。
2001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晴
刚一进入训练馆,我就震惊于眼前的训练场面:从七八岁的孩子到二十多岁的青年,正在二三十张乒乓球台上捉对厮杀,在初冬的上海我脑子里竟然冒出了“热火朝天”这个俗词。这和国家队的训练肯定没法比,但这里的场面却更有生气、更有激情。
臧玉英教练走过来,指了指场中的一位红衣女孩,嘱咐了一句:“你们别影响她训练。”这时候我才总算是见到了帖亚娜本人,可惜还不能接近,只好让摄像先拍些训练空镜。
中午,我才有机会和帖亚娜聊了几句,约好晚上训练结束后采访。
对帖亚娜的最初了解,大多是靠这一天观察她的训练得来的。作为外行,我看不出她的训练与别人有什么本质不同,只觉得她的状态比较放松;另外帖亚娜在训练场上与教练、与队友都相处得很自然、很和谐,丝毫看不出荣誉给她带来什么变化。于是我和摄像商量着设计了一组镜头,当天晚上十点把帖亚娜约进了训练馆……
在后期编辑的时候,我特意强化了这一组镜头的效果:环境被弱化,在黑色的背景下,一身红色运动装的帖亚娜独自一人发球、推挡、扣杀。我特别想通过这组镜头来表现帖亚娜的与众不同,毕竟在获得提名的几十运动员当中,只有她没有国家队的背景。
2001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晴
这天除了帮同事代拍了两个采访,剩下的时间就是在乒乓馆里干些诸如拍奖状之类的外围工作,因为头天臧教练就打了招呼:“你们今天拍得不少了,周一还有一天哪,明天就歇歇吧。”我知道臧教练是想让帖亚娜能够安心地训练,因为在大学里只有周六周日可以全天训练。
其实,这一次上海之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帖亚娜,反倒是这位臧玉英教练。臧教练是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系的副教授,队员们都不叫她教练或指导,而是按学校的规矩叫她臧老师。臧老师个头不高、齐耳短发,整天都是一身运动服,脚踩球鞋、身背双肩包。这身装束非常适合臧老师的生活节奏,她每天从早忙到晚,从队员的生活学习、球队的训练比赛、场馆的保养维护到拉赞助,她都事必躬亲。象帖亚娜这几个运动员的训练她还要亲自抓……就因为工作忙,本来早就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的臧老师,到现在还没有晋级。
我想,帖亚娜的成功不仅是对她本人,也是对臧老师多年努力的一种肯定,这种肯定可能比职称奖金更让人珍视。
2001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晴
最后一天采访,我们拍摄了帖亚娜在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在这个校园里,帖亚娜从一个郑州队的选手成长为大学生运动会的世界冠军。我至今还记得那天帖亚娜的班主任说的一句话:她夺冠证明体育与高校结合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我无法判断这句话的是与非,但是每当想起这句话,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华东理工大学乒乓馆里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训练场面。
2002年2月17日 星期日 晴
本来,我拍摄这个片子的时候,帖亚娜是年度最佳新人奖的候选人;当片子编辑的时候,组委会经过核实,把帖亚娜重新划定为年度最佳女运动员的候选人,和王楠、大杨扬等人竞争,这一变化让我心里实在没底,就忙着打电话到上海解释。臧教练的一席话让我一下释然,她说:“提名对我们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对帖亚娜就是一种荣誉。”(曹踶)【原标题:帖亚娜采访札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央视网 20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