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孝文帝连哄带骗迁都洛阳?

2013/10/11 17:43:58 点击数: 【字体:

孝文帝连哄带骗迁都洛阳?
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启了洛阳又一段辉煌历程。同年开凿古阳洞,这是龙门诸窟中最古老的洞窟。


    引子

  孝文帝:

  背叛者or继承者?

  孝文帝放弃了太多的东西。他放弃了拓跋氏经营近百年的太原,放弃了代代相传的鲜卑语言、鲜卑服装、鲜卑礼仪、鲜卑制度,甚至放弃了自己的鲜卑姓氏。他是拓跋鲜卑的背叛者吗?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拓跋鲜卑已经历数次南迁。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这几次迁徙的详细过程,已无法得知,但毋庸置疑,每次迁徙,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据央视《探索与发现·远去的鲜卑》报道,走出大兴安岭的想法,始自拓跋毛,这位部落首领最先意识到,狩猎养不活太多的人口,要想发展,必须走出去。尽管拓跋毛“聪明武略,远近所推”,但这次他没有说服任何人。拓跋毛一次次劝说,直至为此郁郁而终。

  过了五代,嘎仙洞的族人才在拓跋推寅的带领下走出大山。

  他们第一次的迁徙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并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拓跋推寅“谋更南徙,未行而崩”。又过了六七代,拓跋鲜卑才离开呼伦池,翻越阴山。据《魏书》所说,这次迁徙“九难八阻”,历尽艰辛。

  迁徙,首先意味着放弃,放弃已熟悉的环境,放弃已技艺纯熟的谋生手段。而放弃之后,前方等待的是什么,充满不确定性,因此令人心生恐惧。

  拒绝安逸、永远进取的精神,总能在拓跋氏的犹豫和矛盾中占到上风,所以他们一次次迁徙,一次次学会新的生存方式,因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宏大的舞台。

  放弃,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学会放弃,才会到大境界,有大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说,孝文帝拓跋宏不是拓跋鲜卑的背叛者,而是锐意进取的拓跋精神的最佳传人。

  很多记载说,拓跋宏迁都洛阳,过程充满戏剧色彩,他是连哄带骗,完成了迁都。但有研究者认为,迁都事件是一场生死较量,并不带有任何戏剧性。

  南伐演变为迁都

  自古至今,女人当国的情况很少见,但当国的女人都是超级强人,如吕后,如武则天,再如北魏的冯太后。

  这些超级女强人有两大特点:第一,干得超级好,在位期间国家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第二,手腕超级硬,完全掌控政局,绝对高高在上。

  冯太后临朝期间,实施班禄制、均田令、三长制,动荡百年的广大农耕区安定下来,国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她临朝后期,孝文帝已长大成人,但冯太后并无归政的意思,直到公元490年她去世,孝文帝才得以亲政。

  亲政后的孝文帝,仍生活在冯太后的身影中,她巨大的成就,她留下的亲信重臣,都成为新皇帝树立权威的障碍。

  亲政的第四年,孝文帝谋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南伐,征伐的对象是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齐。这次南伐走了一半便无疾而终,演变为更重大的事件——迁都洛阳。

  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公元493年八月,孝文帝从平城(今大同)出发,“步骑百余万”,孝文帝沿路施恩,遇到“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在一些地方,亲见高寿老人,“问所疾苦”。凡经过的地方,大军“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百岁以上的老人授予“荣誉县令”,七十岁以上者各有赏赐不同,“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

  这年九月,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大军到达洛阳。孝文帝“周巡故宫基址”,“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第二天,他又来到汉魏城南,“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

  数天后,孝文帝下令大军起程,他自己“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这时候,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魏书》的这段记载太简略,迁都这么大的事,群臣拦住马一磕头就定下来了?

  很多人结合其他史料解读这一事件:孝文帝的本意,不是南伐,而是迁都。但很多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假称南伐,率领大军来到洛阳。大军已走了一个月,人困马乏,更兼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困难,北魏大臣厌战情绪十分强烈。此时,孝文帝假意坚决南伐,诱大臣们劝阻,然后就坡下驴,让他们同意迁都。

  在这样的描述中,北魏迁都洛阳,成了极具戏剧性的事件。

  但略加思考,就会觉得这事不靠谱。孝文帝贵为皇帝,为何不能堂堂皇皇地定策迁都?这样连哄带骗,是不是有失王者风范?用一个小诡计,让鲜卑人放弃经营了近百年的平城,能让人心服口服吗?原本反对的人,会因为这样的原因,接受迁都行动吗?

  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研究认为,迁都事件其实是经过缜密安排,蕴含着命运攸关的军权争夺,事件本身并无任何戏剧色彩。

  手握重兵威震守旧老臣

  孝文帝亲政之初,并无迁都洛阳的任何迹象,相反,他在平城曾进行大规模营建活动,改建太庙,兴建明堂、太极殿,他甚至在冯太后永固陵附近,为自己营建了“寿宫”。

  平城新建的太庙、明堂、太极殿等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仿照汉魏洛阳城原有同名建筑建造。太极殿本是魏晋皇宫正殿,规模极为宏大,南朝皇宫也仿其建造正殿,并沿袭旧名。孝文帝曾派长于建筑的蒋少游南下洛阳,“量准魏晋基址”,随后再派他出使南齐,观摩建康“宫殿楷式”。可以说,平城兴建的这些新建筑,都在尽力仿照魏晋制度。

  有研究者指出,孝文帝“似乎有意从有形的建筑工程的拓建, 更进一步促进意识形态的转变。他最初的希望,只是利用平城现有的基础, 将它转变为一座典型的中国文化式的都城, 并没有积极南迁的意念”。

  但孝文帝很快就发现,他的这一改革思路行不通。他要达到的改革目标,与冯太后不同,均田令、三长制、俸禄制等,不伤鲜卑贵族筋骨,而孝文帝要实行的政权体制和政治制度改革,必然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他改定历代先帝庙号,借此剥夺一批鲜卑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彻底摆脱部落遗俗;他重用南朝投奔来的王肃,制定九品官制,严禁只擅长马背上驰骋的武人出任文官,致使一大批鲜卑武人“下岗”。

  平城对抗改革的敌意渐浓,“初,高祖(即孝文帝)将议革变旧风, 大臣并有难色,又每引刘芳、郭柞等密与规漠, 共论时政, 而国戚谓遂疏已, 怏怏有不平之色。‘至尊但欲广知前事, 直当问其古式耳, 终无亲彼而相疏也。’国戚旧人意乃稍解” 。

  在这样的氛围中,进一步的改革势必难以推行。孝文帝意识到这一点,平城的建设停顿下来,更大的行动开始酝酿,那就是迁都。

  迁都的确是在“南伐”的名义下策划实施的。孝文帝知道“旧人怀土,多所不愿”,为了避免阻力,打出了南征的旗号。不过,这个事情绝非简单,这实际上是一揽子的缜密计划,孝文帝要确保迁都成功。

  《魏书·高祖纪》说,南伐的人马“步骑百余万”,而在《魏书》其他人的传中,又说南伐的军队是三十多万。当时平城中央禁军不过一二十万,从平城出发的,不可能有百余万。但《高祖纪》的记载也不是空穴来风,孝文帝从平城带出来三十多万人,包括中央禁军和北方六镇中的精兵“突骑”,其余七十多万,则是从各地征集来的地方部队。这样,孝文帝南伐大军总数达到百余万,几乎是北魏帝国军队的全部精华。

  在南伐名义下,孝文帝不动声色地征集了大军,又不动声色地安排各路将领,统领主要部队的将领,悄悄地换成了三种人:皇室子弟、亲信大臣、汉族才俊。另外,他又安排亲弟弟元羽为太尉,负责指挥平城留守部队。在南伐的名义下,他将帝国的军队全部抓在了自己手中。

  这次南伐还有一个蹊跷之处。一般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进攻,都选择秋后马肥之时,他们不怕冷,怕热,怕下雨。而孝文帝选择八月驱军南下,结果秋雨连绵,道路泥泞,致使人困马乏。于是,孝文帝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有人着急上火,磕头请他不要南伐了,宁愿迁都洛阳。看着跪在面前的人群,孝文帝一定脸上绷着,心中偷笑。

  有了如此缜密的安排,孝文帝底气十足。他派人回平城,向留在那里的鲜卑贵族宣布此事,“众闻迁诏, 莫不惊骇”。孝文帝派去的元澄“援引古今, 徐以晓之”,遥望孝文帝的百万大军,那些旧贵族“众乃开伏”,无奈地低下了头。□首席记者 姚伟 文图 学术顾问 洛阳师院教授 副院长 张宝明【原标题:孝文帝连哄带骗迁都洛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1年07月0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