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的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做过乡村教师,当过演员,后来一直在林县豫剧团做编剧。杨林说,父亲几乎经历了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对于红旗渠,杨林的父亲和林县的普通百姓一样,怀着十分特殊的情感,除此之外,他还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对红旗渠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杨林创作一部反映红旗渠的剧本,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当父亲带着极大的遗憾离开人世时,杨林才骤然明白《红旗渠》在父亲心中的分量,该剧本完成于2011年,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描绘了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开凿“人工天河”的历程。此剧由河南省话剧院搬上舞台,演出后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被业界称为一部划时代的话剧。红旗渠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目前,杨林创作了以山东省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为原型的山东吕剧《百姓书记》。这部戏剧描写了一位县委书记在时代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义无反顾带领全县百姓在没有路的地方探索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让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寿光县迅速崛起于齐鲁大地,并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蔬菜之乡。今年已经70岁高龄的王伯祥看了剧本后对杨林说:你写活了王伯祥,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啊!
很多人说杨林是主旋律作家,杨林说,社会有阴阳两面,他更愿意把美好的事物呈现给大家,更愿意发现人性之美,并将其放大。杨林说,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这是责任,更是心愿。
其实,人性之美无处不在。杨林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两件事。
一是在戏校读书时,一次在郑州一家书店买书,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后发现,所有的钱加起来还比书的定价少了五分钱。售货员把书先给了他,让他方便时再把五分钱送过来。售货员说:“我相信你。”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温暖着杨林的心。
另一件事是,在杨林贫困潦倒时的一个冬天,他乘长途汽车赶夜路外出办事,半夜下车后才知道这趟车只是把他放在了城郊,离他要去的地方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杨林感到了孤寂、迷茫,还有莫名的担忧。与杨林一起下车的一位当地农民和他一路唠着嗑步行了两个小时。走到目的地后,杨林才知道,此地与这位农民的家是相反的方向,这位农民是专程送他的。杨林说,这位农民是寻找和别人一起私奔的妻子未果后回家的,钱又在车站被偷了。可就是这样一位正处于极度失意落魄之中的人,却如此无私、质朴地向一个陌生人伸出了友爱之手,其散发的人性的温暖和光芒,值得我们歌颂。
看淡荣辱天地阔,真水无香道在心。杨林说:“用善待他人的心态去对待万事万物,世界也必定会反馈于人的。”【原标题:杨林:戏剧人生沧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