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本品质是具有独创性、首发性、公认性和无可替代性。创新本身的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动力的集中表现。创新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和支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世界各国都对创新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全世界流传着一个口号:“创新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这把创新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与人类的文明、国家的昌盛、社会的幸福连在一起。
依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从1850年到1900年,知识每50年增加一倍;1900年到1950年,知识每20年增加一倍;而1980年到2000年,知识每5年增加一倍,现在还要更快。知识和创新的积累正以加速度的方式增加。
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创新质量”、“创新价值”和“创新能力”,也是成正比地增加吗?我们按照数学家巴莱托的“等级-数量”定理做过一个计算,在整个知识总体中,排序在前十万分之一的创新贡献,占整个世界创新能力的贡献率的50%;前万分之一的占70%,前千分之一的占95%,前十分之一的占98%。这意味着,其余90%的知识总体的创新贡献率不到2%。所以希望我们的创新,除了数量的增加外,更能在其中爆发出少数但能够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创新。比如,做农业育种的科研人员可能有几万人,但是我们就需要像袁隆平这样的一个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相当于把中国的土地扩大了一亿亩。所以我们更需要创新人才队伍中的顶尖人才,这些顶尖人才是以他们的创新贡献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为什么世界都公认中国的四大发明,数量不多,只有四个,但是却把人类文明的足迹推进了一大步,这给我们很多启示。
过去我们讲拔尖人才,主要强调会解题、会背诵、成绩好,考试分数高。现在我们更需要思想活跃、实践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有个认识误区:总觉得外因不够、环境不具备。其实从国家到学校,努力营造创新环境的心愿和举措已经很好。况且,优质环境并不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唯一要素。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的时候:一边是烽火连天,一边是物质短缺,但“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很多顶尖人才。环境本身应当越来越好,但更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在创新过程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能动性,取决于人能否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能否有攻难克险的坚强意志,以及百折不挠、奋斗一生、甘于寂寞、不受花花世界干扰的品格。作者:牛文元(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原标题:牛文元:顶尖人才当以创新贡献能力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