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黄河潮头一“艄公”——记王在富的不懈追求

2013/9/29 10:32:21 点击数: 【字体:

黄河潮头一“艄公”——记王在富的不懈追求


    波翻浪涌,船挺潮头,壮年艄公手把长橹,力拨狂澜,眉宇间凝聚着无畏和豪迈。

    1月16日,当记者在河南武陟县西滑封村“黄河集团公司”院内看到这尊雕塑时,刚刚握别的采访对象———西滑封村78岁的前任党总支书记王在富的形象总是与之重叠交映,使人在惊叹雕塑者创意奇巧的同时,更惊叹王在富带领全体村民风波浪里四十载,一路高歌到如今的不易和不凡。

    “没有老书记,咱这穷得叮当响的‘糠包村’咋也发展不到今天这光景。”“咱们能住上住宅楼,享受着四季如春的中央空调,过着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全靠老支书路带得好!”在西滑封村两座16层农民住宅楼下,住户们得知记者是专程来采访王在富的,便凑了上来,一番七嘴八舌。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滑封村的穷是出了名的。全村没有一头大牲口,清一色的贫下中农,直到50年代末,连一辆马车都没有。1959年冬,33岁的王在富被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挑起了带领大伙治穷致富的重担。“共产党打江山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富足宽裕不受穷。作为一名党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西滑封的男女老少都过上好日子。”自此,这位没有文化的农村党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到了这个“最大”上。

    “不管啥时候,他总是干得胜人一筹,从未错过一次发展的时机。”村里几位老者说,三年自然灾害时,周边村子都饿死了人,惟独西滑封没有,因为王在富觉得单种粮食抗灾能力差,安排种了一些耐旱涝的怀山药,关键时这些山药救了全村人的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饭问题刚解决,王在富就说,要想让群众宽裕起来,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光靠土里刨食儿不中用!他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从外地请来了师傅工匠,率先办起了酱菜作坊,接着办起了榨油、磨面、弹花、砖瓦几个小企业,为集体掘出了第一桶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在富抓住了国家治理整顿的历史机遇,狠抓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创办和扩建了方便面厂、面粉厂、电缆厂、汽车弹簧厂等骨干企业,集体固定资产很快积累到亿元以上,使西滑封成了焦作市村级经济发展的“五朵金花”之一、全省闻名的明星村。

    “共产党员先进性在王在富身上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为了事业更好发展,主动让贤,急流勇退,让年轻有为的人及早接棒。”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赞叹道。

    1994年,68岁的王在富自觉年事已高,应该选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能力的同志接替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他选中了从部队正团职岗位上转业到焦作市印刷厂当纪委书记的王孝江。王在富多次上门动员,请王孝江回村接替自己的党总支书记职务。在以后的整整10年里,王在富时时处处支持王孝江放手工作,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呕心沥血,甘当党委和集团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坚强后盾。他的无私和大度,给王孝江一班人壮了胆,鼓了劲,加了压,也树立了干事创业的表率。如今,西滑封村已经拥有13家企业,固定资产达4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六七千元。

    也是受王在富的影响,去年7月,刚刚57岁的王孝江果断地把“帅印”让给了年轻有为的村办企业“斯梅特食品公司”总经理王有利。王孝江认为,“只要老书记带出来的适时交替的规矩能延续下去,西滑封村就有了继续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岸景已变,涛声依旧。采访临结束,记者看着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王在富离去的背影,他“该冲时头也不能回,该撤时眼都不能眨,但为党的事业操劳到底这根弦啥时候也不能松”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好一个永不落伍的黄河艄公!【原标题:黄河潮头一“艄公”——记王在富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2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