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调研我省旱情时到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视察。在这里,温总理讲了两个忘不掉:第一,老程忘不掉;第二,“浚单”忘不掉。
“老程”,就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的院长程相文。
48年来,程相文获得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浚单20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成为玉米育种界的神话。因此,农民亲切地称程相文为“致富财神”。
生活中,程相文甘于清贫,居陋室、钻田地、啃大饼、喝玉米糊。多次“拒官”,把多年所得累计900余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科研……
总结自己75年人生历程,老程表示:“我们培育的种子品质要永远优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为了总理的重托,我会更加努力……”
A
郑州,他没留;浚县农科所,他来了
一个选择让老程与玉米结缘
6月8日上午,刚刚受聘为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的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感慨不已。
1963年7月,程相文从中牟农校毕业。拥有学生会主席头衔的他完全可以被分配到大城市。然而他放弃了生长地郑州,毅然在分配表格内填上了“到基层去”。
位于偏僻黄河故道的浚县成了他的立足地,浚县农科所接纳了这个小伙子。
“你是专门研究庄稼的大秀才,能不能想个啥法子,让一亩地多打几十斤?”父老乡亲的话刻在了程相文心上。
一次领导派他到农村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在当时的浚县钜桥镇邢庄村,半人高的玉米耷拉着头奄奄一息,可怜的果穗细小无神。村支书告诉他,全村的玉米地,亩产多则150斤左右,少则不足100斤。
面对这种情况,程相文一筹莫展,钻进玉米地里痛哭一场。当时还是小孩子的当地村民刑玉良拍着小手笑他:“大学生没囊气,玉米地里哭鼻涕儿!”
玉米是单交种,只能用一代杂交优势,用二代一般会减产30%左右,必须一年一换种。血气方刚的程相文按捺不住了:要培育出好种子,看来必须得开拓思路,换换脑筋了。
B
繁育推广39个玉米新品种;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
一份执著让老程走上人生巅峰
育种先找种。1964年初,程相文寻访全国10多个省区52家科研单位,每找到一种玉米种子都如获至宝。一次,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遭遇寒流,穿着薄棉袄的程相文发起了高烧,晕倒在车站的候车室里。程相文被好心人救醒后先往怀里摸,发现400多颗玉米种子还在,他笑了。
1964年秋天,程相文和同事背着两袋玉米种子从浚县出发,一路上啃干馍、喝凉水,辗转20多天,终于摸到了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黎族区——他将在那里进行玉米育种实验。
育种实验费神费力。盛夏三伏天,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个小时,授粉必须在上午9时30分至下午4时之间进行。程相文等人穿着厚厚的工作衣钻进蒸笼般的玉米地里,弯着腰一丝不苟地为玉米人工授粉。
不管在南疆还是北方,一听到玉米这两个字,程相文马上双目放光。不管在院里还是外地,一有时间他就想方设法找到玉米地。“玉米长大时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是最好听的音乐。”
从满头青丝到两鬓白发,老程付出一生繁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有12个。他培育的浚单20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在河南、山东等北方8省区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收粮食1130万吨,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
这一个个数字,注解着程相文笔记薄扉页上用以自勉的那句话:“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老程每当说起这句话,总是眉头放松,微笑连连,幸福得像个孩子。
C
母亲去世,他不在身边;女儿有病,他不在身边;妻子去世,他仍不在身边……
一种遗憾让老程泪流满面
老程是个牛人、强人,是业界的权威,但他也有这辈子难以释怀的遗憾和伤痛——1959年结婚后他和妻子离多聚少,1985年两口子虽然结束了两地分居,但直到2007年老伴病故,为了育种,这22年间他在家的日子加起来也不到1年。
1987年程相文母亲过世,他当时正在海南给玉米授粉,闻悉噩耗后他仍然表情呆滞地在田间忙活,忙完后他蹲在地头嚎啕大哭,面朝家乡方向磕了四个响头:“娘,孩儿不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