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淡泊名利,先后放弃进城、提拔机会,把所得奖金全部用于科研,但很多农民却亲切称他为“致富财神”……
他坚持解放思想,科技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创下15亩以上连片大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33.66公斤的我国高产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就是我省玉米育种专家、浚县农科所所长程相文。
45年育种生涯,43个春节在试验田度过
1963年,程相文从中牟农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被分配到浚县农业局县原种场。
玉米是浚县的当家农作物。1963年的一天,程相文在地里察看玉米生长情况,一位老农说:“没有好种子,再肥的地也没有好收成,好年景才收三斗(100斤左右)!”一位老大娘说:“要是一亩地能多打几十斤,黄窝窝头也能叫娃们吃饱了。”当地一位公社书记给程相文算了一笔账,浚县有二三十万亩玉米面积,要是有好玉米种子,每亩能增产10公斤,全县就能增产300万公斤粮食啊!
父老乡亲的话,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震撼着程相文的心。从此,他立志从事玉米育种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为缩短育种周期,从1964年开始,程相文每年都要到海南岛繁育玉米种子,南繁北育,他成了一只“候鸟”。
“我爸爸从事育种工作45年,有43个春节是在海南的种子田里度过的。”程相文的女儿哽咽着说。
培育一个玉米良种,往往要经过几千到上万个组合、数百次试验。选育出一个省级区域品种,从设计、选育、繁育到区域推广要12年左右。育出一个“国字号”品种,则至少需15年。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
为了早日实现玉米高产,程相文甘受孤独、寂寞。海南的炎热、蚊虫叮咬等,都没有动摇过他对玉米育种事业的执著。而在此期间,他的父母和妻子先后病故,他都因忙于育种而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他把玉米种子看得比命重要
“程所长把种子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浚县农科所副所长常建智感慨地说,尤其是承担了国家粮丰工程玉米高产试验开发后,他几乎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玉米育种中来。
常建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两件事情:
1969年冬,在海南育种基地,程相文发现一些玉米苗因缺少氮素生长受阻,由于当时在海南买不到化肥,只能追施人粪尿,然而,地广人稀的海南农村没有厕所。怎么办?他打听到3公里外有一家海军医院有公用厕所,程相文便找来一副扁担和木桶,去医院挑粪尿。一担粪水三四十公斤重,他每天要往返十来趟。到第4天,肩膀磨出了血,脚掌打起了血泡,劳累加上疼痛,程相文头一晕,跌进了1米多深的粪便池里。但是,这也没能阻挡他,又坚持担了3天,直到把8亩玉米种苗全部施了肥。
1997年4月,正在海南晾晒刚刚育出的浚单18新玉米种子时,程相文见天上乌云飘来,就慌忙往屋子里扛种子。别看他岁数大,扛着玉米跑得比谁都快。扛着扛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有100多袋种子被水浇了,这直接影响到发芽率。这时,只见程相文双手捧起一把湿玉米种子,什么话也没说愣在那里,两眼是泪。在他看来,玉米种子就是他的“孩子”,容不得受到一点伤害。
利用有生之年再多育些新品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无论在浚县农科所的墙壁上,还是在程相文办公室里、笔记本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
从满头青丝到两鬓白发,72岁的程相文付出一生成就了一件事:繁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在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8省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程所长是我这辈子最敬重的人,是村里的‘致富财神’。”浚县钜桥镇邢庄村农民邢玉良告诉记者。该村年年种的主要是程相文培育的玉米种子。他不仅给村民们送来了好种子,还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去年全村光靠种浚单玉米品种就增收70多万元。
2005年,由程相文组织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15亩超高产攻关研究项目,经国家专家现场实打验收,主要品种浚单20平均亩产1006.85公斤,首次实现夏玉米超吨粮。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高度评价其“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去年10月,省科技厅邀请国内专家对同一地块15亩连片玉米超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1064.78公斤,再次刷新纪录。
正是在程相文的带领下,浚县农科所从上世纪70年代仅有的“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枚公章”,发展到现在拥有资产近千万元,集科研、繁育、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该所成为全国玉米创新体系中唯一的县级科研单位,连续十一年被授予河南省农业科研先进单位,是河南省保留的重点县级农业科研单位。2008年,浚县农科所又承担了“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浚县玉米综合试验站”和“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浚县示范基地”两个项目,这在全国县级农业科研机构中绝无仅有。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位扎根基层的默默奉献者。程相文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玉米是经济粮,农民不仅靠它吃饭,也靠它增加收入;国家不仅靠它发展经济,也靠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程相文说,“现在省委提出了‘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作为一名老党员和科研工作者,我要利用有生之年再多育些新品种,让农民多打粮食,给国家粮仓多添粮食。”□本报记者田宜龙【原标题:多育新品种造福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