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杞县烟草专卖局局长,曾荣获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百强、西冷印社百强书法家、河南省政府五四文艺奖金奖、省自学成才称号等诸多荣誉,当为书坛中青年之“实力派”之列。
一个秋雨沥沥的周末,我们专程来到书法名城开封,采访了开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闫振。
记者:您出生于开封市杞县,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两个著名书法家,蔡邕和他的女儿蔡文姬。书法在杞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历代书家辈出。这样的文化环境是否对您有影响?
闫振:杞县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杞县的每一个人。我的爷爷、父亲都喜欢书法,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就爱好书法。小时候,爷爷、父亲在书法学习上给了我很好的启蒙,培养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兴趣很重要,它是做成一件事的基本起点。
幼年的我最热衷的游戏就是提着小水桶四处寻找能够写字的场所,树身、墙壁、桌台、雪地,都成了我习字的“纸”。上学后,我每天晚上都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坚持写字,由于我写的字周正、好看,每次作业本发下来,老师都给我圈了很多红圈圈,表扬也最多,这对我鼓励很大,更激起了我学习书法的决心。
如今能取得一点成绩,我认为除了杞县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对我的滋养之外,最大的感悟是“坚持”二字。所有的事坚持了虽然不一定成功,但不坚持是很难成功的,这是一个真理。我就是一个善于坚持的人。我还喜欢钻研,喜欢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在钻研中进步,在坚持中历练,这就是我的从艺之路,也是我的从艺体会。
记者:中国书法历来讲究“尚古尊帖”,听说您也是个乐于临帖的人。
闫振:的确是这样。在书法学习上,我是一边研习古人法书,汲取前人论书精粹,着力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书艺境界;一边本着取法乎上、碑帖互参的原则,大量临帖,曾认真临习过好多名家名帖。虽然很多人觉得临帖很枯燥,但我乐在其中,现在我还坚持每天临帖两到三个小时。从帖里,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大家当时的书写状态,从中我可以学习到很多,吸取大师的精华,并能在书写创作中灵活运用。临帖对我来说好比一双鞋,不临帖的人就好比打赤脚走路,很难在艺术之路上留下印迹。
在临帖中,我始终谨记欧阳中石先生“先吃透一家,打好基础,再遍临百家,集众家之长”的教诲,先专一,后博学。首先是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认真去读,用心领悟,对原帖的形态、神韵做到烂熟于心,融化在自己的大脑中,之后专心致志去临,临像了,写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换其他字帖,这样就能得心应手、博采众长了。临帖时还应该忠于原帖,古人哪些字不好也可以改过去,临帖不一定把字全临完。
我非常赞赏已故书画家李可染先生所说的:“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入帖),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出帖)。”既要能入帖,又要能出帖。入帖只是打基础练功夫,入帖只是手段,出帖才是目的。著名书画家邓铁说过:“一个书法家一定要有个人的面貌,否则,他就只是一个写字匠。”
记者:您对“功夫在字外”这句话有何体会?闫振:朱履贞在《书学六要》中说:书有“六要”,即“气质、天资、得法、临摹、用功、识鉴”。这“六要”中的“得法”、“临摹”、“用功”,讲的是笔墨功夫。而“气质”、“天资”、“识鉴”则讲的是字外功夫。我深知“汝果欲学书,功夫在字外”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加强对文化的学习和学养的提高,基本上和练习书法一样,每天都在看书学习,加强字外功夫的提高。大赛作品集是最好的字帖。有一次,为了求得一本市场上买不到的大赛作品集,我连夜坐火车从开封赶到厦门,找到大赛主办方恳求赠书。经过长时间的交谈,主办方领导被我的真诚所感动,满足了我的恳求。那位主办方领导说:“在你的身上,
看到了开封书法人的可敬、可爱、可怕!”
没有学养的滋养,一个书家的境界是不可能提高的。正如一位书法家所说:“书法是禾苗,学养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会营养不良,长不壮,花不鲜。”“书为心画”,书法家的“心”就是“文化”,书法家写出的“画”就是“书法”。所以特别注意学养的滋养。我曾入伍到广东,那时有空经常进城去书店买书看,往往把钱花得仅剩一元坐公交车回部队的钱。这些年我买了很多书。
记者:您的书法一方面具有儒雅高贵的传统气质,又不乏时代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师古求新”。请您对自己的书法做一解读。
闫振:传统的东西是最经典的东西。在书法创作中,我善于承古追新,笔笔具古意,笔笔有自我,师古不泥古,似古有自新。学习书法时每个人都会带入自己的习性、理解和感悟,包括为书法注入个人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等诸多元素。注入得太多了,就会失去古意,因此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人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我认为,学习书法首先要原汁原味地回归传统,在学好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新。“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应该融入时代的气息,具有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审美趣味,做到雅俗共赏。
记者:现在您的书法艺术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肯定,您一定在书法艺术上有很多感悟吧?
闫振:是的。我学习书法,完全自学,是以介绍书法的书本为师的。在学习过程中我对用笔和笔法特别用心,即对古典碑帖的精准认识和深解,不仅师其迹,更师其法。因此,在书法的点画、线条的书写上,我的笔法是多能的,形态丰富多彩又真力弥漫,敦厚圆浑又灵动俊逸。
书法既是“浅学”又是“显学”,既是“简学”又是“难学”。书法既通俗又高尚。就是说,书法既平易近人,又高深莫测。不懂楷书就不懂字的间架结构;不懂篆书就不明白中锋用笔;不懂隶书就不明白毛笔的性能;不懂行草书就难以表达才情。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蕴含着作者自己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艺术充满激情、充满希望,才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在书法中有所创造、有所收获。习书必须心中有爱。你对书法情有独钟,书法一辈子都不会背叛你。
勤学,广泛地多读多看,才能学好书法。好的书法家不断否定今天。书法是遗憾的艺术,谁也写不完美。
当别人赞赏时不要得意忘形。
记者:您身为杞县烟草专卖局局长,是如何处理学习书法和工作关系的?
闫振:身为一名单位“一把手”,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读书、临帖,我谢绝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不速之请,也从不出入滞留于灯红酒绿的KTV,而是充分利用8小时之外的这些闲暇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书法的研习上。这样,也顺其自然做到了廉洁自律,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学习书法,不但能养生、养心,给人带来身心愉悦与净化,让人心静平和,还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家知道要写好字,必须要搭好结构,左右避让,上下结合才能一体,我们的工作就如同写字一样,有很多启发和借鉴之处。我认为书法艺术的平和是一种大美,我一直在追求平和之美。通过书法学习和创作,也提高了我的领导管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了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可以说是工作、学习“两促进、两提高”。
记者:请问,您对自己的书法艺术发展,还有没有继续突破自己的想法?
闫振:我认为书法艺术是需要不断追求变化的,定型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禁锢了艺术。一旦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追求艺术的步子可能就慢下来了,思想就不活跃了,对艺术的敏感性有可能也下降了。我在追求艺术上不敢有任何的怠慢或松懈,力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的书法不落入俗套,不能一成不变,要有勇气去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过去,努力探索开创新的艺术风格,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很多同行都说我的书法每一两年都有变化、都有进步和提高。我认为这种指导思想是符合我自身条件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记者:您现在是开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您开创性的工作充分展示出您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闫振:不敢当。我很荣幸从事了开封
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工作,这对我这一生的书法事业发展提高很有帮助。在这个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到大家、名家,无形中对欣赏水平、学习都是一种促进。荣誉、职务实际上就是给了你一种压力,压力可以转化成提高自己的动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也获得了更多的感悟和认识。
去年,我成功组织、策划、举办了金城置业杯首届蔡邕奖全国书法大赛和首届蔡文姬奖全国书画大赛,在书法界影响很大,也受到了社会好评。
我觉得,一个好的书法家,一要成为有爱心的书法家;二要成为组织型的书法家;三要成为教育型的书法家,应该多辅导书法爱好者,免费为他们培训;四是要成为一个贡献型的书法家,利用身边的资源多为社会服务。【原标题:翰墨生情笔端生辉——访开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闫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