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见一村口大麻子叶伸到路边,又出一联:大麻子伸绿掌,要啥?
本固一抬头,一家院落有石榴树结满红石榴,随口便答:小石榴张红嘴,笑谁?
主考官禁不住大笑,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倔强的孩子。于是,在走到一座土岗前时,他向本固告辞:今日辞别黄土岗。
本固随口又答:他年相逢白玉街。说罢,拱手一拜,与主考分手。
第二年,万历开考,本固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同时,恰在白玉街与那位主考相逢。
还有一个传说是为剃头铺写对联,说的是李本固被贬回家,有一年城里新开了一家剃头铺,开张好长时间,生意清淡,便请李本固写副对联,以借名望。李本固平日就一副热心肠,乡亲有事,有求必应,于是来到剃头铺,略加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拳打(过去剃头匠剃头时要给客人捶肩背,称为五花捶)天下众好汉。下联:刀扫满朝文武官。横批:顶上功夫。
众人看了,齐声叫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来看对联兼剃头的、来剃头兼看对联的,蜂拥而至。从此,这家店铺生意兴隆。
三
以上的故事,出于民间百姓之口,史书并无记载,是否都是李本固先生所为,难以查实。但有二则故事,则有据可寻,有史可依。比如百姓传颂的天官堤的故事。天官堤至今犹在。
天官堤位于今遂平县石寨铺乡柳庄寨汝河转弯处。因为是个河弯,每当暴雨倾盆,这里虽有堤防,却年年溃崩决口,决堤处洪水如恶兽,侵田地,淹民宅,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家逃荒要饭。当时,李本固先生在家乡听到消息后,心中十分难过,就去找知府,希望能根除水患。但因库银空虚,官府有心治理,却无力兑现,只好作罢。然而,本固先生并不灰心,回家后,他苦思冥想,终于想了一个“良方”,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向南阳知府、信阳知州写信求援,请求派兵协助修堤。两个地方长官过去都曾在本固先生麾下做官,一看是老上级为民求援,都满口答应。几天之后,两府(南阳府、汝宁府)一州共集中官兵3000人,交由李本固统领,开进柳庄寨。兵勇们先用大石块铺底,上面垫土,人工木夯,再让官兵马踏数遍,然后再垫土,再木夯,再马踏。就这样,整整干了3个多月,一段二里多长、一丈多高、四丈多宽的堤坝最终完成。由于当初修堤用法得当,坝堤坚固难摧,以至于几百年后,经过无数次洪水的冲刷,大堤依然巍然屹立。为了感谢这位心系百姓,救民于水火的“天官”,当地百姓便将该段堤坝命名为“天官堤”。
还有一件事也应该让天中后人永远牢记,那就是本固先生编纂了驻马店的第一部地方志《汝南志》。当初,本固先生被贬回到汝南后,便在故里修建了一所宅院,名曰“碧筠馆”。平日深居简出,惟以读书、与朋友酌酒为乐。所谓“无所事事,时携棋局樽酒,数相过从,以耗壮心,而遗余年”。有一次,时任汝宁知府的黄似华去拜访本固先生,看到先生家中收集的资料,便提出请本固先生编修汝南志的要求。开始,本固先生极力推辞,但黄知府认定了他,说,这件大事非别人能胜任,先生学富五车,又有经验,你不做,谁又能做呢?本固先生见黄知府心情切切,而自己也早有此心,便慨然应允。当时,黄似华给他的时间是三年。但令黄似华没想到的是,这部“为纲者十有二,为目者四十有五,共二十四卷,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情的煌煌志书,竟在9个月内完成,而且体例完备,纲目统考,层次清晰,严谨有致,被后人认为是明代河南方志出类拔萃的佳作。随后,他又将那些不宜入志的奇闻逸事,整理编选了一部四卷本的《汝南遗事》,于1608年(万历二十六年)刊行。至清朝,被清大学士纪晓岚收录在他编修的《四库全书》之中。
为官时,清正廉洁,敢于犯颜直陈;为民时,筑堤修书,情注吾之乡民。这恐怕就是百姓热爱本固先生的根本原因。他的极具文学色彩的才子形象,其实正是因为百姓对他的宠爱,才逐渐塑造起来,逐渐完美起来的。尽管他是几百年前的一个人物,但谁又能否认,几百年后,天中大地的百姓仍然会对他津津乐道,甚至又有许多美好的故事在他身上演绎呢。这倒让我想起一句话:为官之人,只要真心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活在百姓心中。【原标题: “天官”李本固——活在百姓心中的天中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