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雾霾、沙尘漫天、死猪投江……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环境问题如同井喷一般喷薄而出,泛滥各地。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下所暴露出的种种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必须要先从思想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才能指挥行动真正到位。
避开“先污染后治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业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即经济发展始终会破坏环境;二是先污染后治理,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这两种观点,杜祥琬一一进行了剖析:“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辩证的统一。从初衷来看,以人为本才是根本的出发点。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最终经济与环境发展都要统一在"人"这个根本点。”
而对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他指出,一些发达国家确实经历了这种发展路线,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各发达国家并不是同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样都是库兹涅茨曲线,但这个"山坡"的高度相差甚多。”
在研究发达国家历史与当前的数据后,杜祥琬发现存在着两类发达国家与发展路线: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另一类是日本与欧洲。这两类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能耗便趋于稳定。
“但数据显示,这两类国家达到同样高度的发达水平,即人均GDP在4万至5万美元时,美国人均能耗约为10吨标准煤,日本则为5吨多标准煤;美国每人每年排放18~19吨二氧化碳,欧洲和日本则为6~9吨。可见,这两者人均能耗和排放均相差一倍以上。”杜祥琬说。
他认为,这些数据说明要达到同样发展水平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要走同样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相对美国而言,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走出一条较为节能与减排的模式。“发展道理并不是死的,我们不能沿袭老路。”
目前,美国人均能耗为世界人均能耗的4倍以上。譬如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人每年耗电3400千瓦时,而美国高达1.4万千瓦时。
杜祥琬分析道:“美国每年消耗了全球20%的能源,如果各国都像美国人这么消费,我们需要4个地球才能应付。因此不管美国模式有多少优点,这种做法都是无法推广和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