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总会有人选择崇高” ——对话杜祥琬

2013/9/18 9:54:16 点击数: 【字体:


    高中时,杜祥琬迷上了天文学,高考志愿是当时国内唯一开设天文系的南京大学。
 
然而,当年恰逢国家挑选留苏预备生,杜祥琬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后来有人说他的天文学梦破碎,他则会心一笑,说自己很快就有了新的梦想——核物理。1959年,杜祥琬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能专业。
 
5年后学成回国,他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投身中国核武器事业,为突破氢弹研制难关日夜奋斗。
 
在那里,他受到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老一辈优秀科学家的亲身指导和教诲。
 
杜祥琬的言谈举止中,人们能够很自然地发现那一代科学家留在他身上的精神和时代印记。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这些老前辈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们留给今天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杜祥琬: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碰到既有学术功底,又有非常好的道德品质、精神追求的一批人,自然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人生中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为他们每一个人,我都专门写过不止一篇文章来怀念。从他们身上,主要学习的就是价值观。
 
在去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8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我曾说过,我们物理学界的风气比较好,就得益于一批优秀的老物理学家。我举了一个例子,氢弹研究获突破以后,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彭桓武先生是第一完成人。但他不愿意去领奖,而是写了一副对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说这是大伙儿一起干的事情,不该自己去领奖。
 
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情怀吧,大家都得这样想问题,这样对待人和事,对待荣誉。这也正是一种价值观,做事情都是为了国家乃至人类的进步。
 
《中国科学报》:这些价值理念、精神追求方面的启迪,是否也在随时代变化?与今天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如何产生共鸣?
 
杜祥琬: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其实经常跟年轻人讨论这些问题。参加一些关于科学道德建设的会议时,我会经常给他们讲“两弹一星”时期的历史故事。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当人们在事故现场清理他已烧焦的遗骸时,发现他和警卫员抱在一起。两人之间紧紧夹着一个公文包,里面的保密资料完好无损。可以想象,郭永怀是怎样的一个科学家。
 
我也经常询问年轻人,这些故事是不是已经老掉牙了?对你们还有用吗?是不是有点太过时,我们这些人已经out(落伍)了?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我也知道今天的利益诱惑多了,价值观是多元化了。但是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这一点大家都同意。然后我说,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希望,就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的新人选择崇高的价值观,否则就是没有希望的。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也是这样,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从每一代人身上我都能看得出来,总有一批人在努力奋斗。这一点,年轻人也是认可的。我们那一代人,更多的是“被安排”,现在的人可以作出更多选择,至于选什么,都由你自己决定。
 
但我毫不怀疑,中华民族的每一代人中,总会有人选择崇高,为国家、民族、社会无悔奉献。
 
《中国科学报》:我们看到,您曾两度婉拒官职,倾心于科研一线。今天的科研环境中,仍有不少年轻有为的科研骨干,作出成绩后很快被提拔出任行政职务。对此您怎么看?
 
杜祥琬:如果中国的科学技术真的想要领先世界,就一定要有一批搞科研的人,安心宁静地在第一线工作,不要把他们过快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上。更不要以提拔作为促进其工作的目标,或者说把官本位的氛围弄得更重,而是应该淡化。
 
当然,需要有人来做领导管理工作,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大面,涉及到很多人员,不能把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都往这个方向提拔。反过来,科研工作者更不能把谋取官职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样是做不了好科学家的。这些是我的观念。
 
但目前确实有些问题,如果只是在一线工作,科研人员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认可,资源也就不够用。这涉及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是需要改革的。■本报记者 郝俊【原标题:“总会有人选择崇高” ——对话杜祥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