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第三届感动崤函十佳人民满意教师——王栓堂

2013/9/17 18:35:59 点击数: 【字体:

——记渑池县南村乡金灯河村教学点教师王栓堂
 

第三届感动崤函十佳人民满意教师——王栓堂
 

“黛眉奇景佳天下,应叹桃源小洞天。”岱眉山在黄河中游小浪底库区南岸,地处秦赵会盟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部的韶山余脉。而南村乡的金灯河村,就位于大山的褶皱里。

   

    “咱这地方偏僻,外边教师要么调不来,要么待不久,可咱不能眼睁睁看着娃们读不上书!”

    53岁的王栓堂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十四岁时,因父亲患病去世,尽管当时成绩很好,仍没能念完初中就辍学在家。那时,王栓堂就萌生出一个梦想,希望将来能当一名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金灯河村距离乡政府驻地约有二十五公里。由于大山阻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通电,上世纪末才铺上砂石路。“因为往返不便、食宿困难,外地教师要么派不来,要么来了待不久。可咱不能眼睁睁看着娃们读不成书啊!”1981年7月,王栓堂以计划外民师的身份,在金灯河小学土岭教学点开始了教师生涯。当时每月仅8元工资,另外许诺年终分给100公斤粮食,但后者往往是不了了之。“家里耕地又少,那几年生活特别困难。”而此时,当地收坑木的每天有数十元的收入。亲邻们纷纷劝他放弃教职,但心中有梦的王栓堂硬是一步一步走了下来。为了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让山区的孩子学有所得,1986年秋天,王栓堂冒雨踩着泥泞走了五十多公里路上了县教师进修学校。两年间,他潜心学习,系统掌握了有关小学教学的方法与技能。再回到学校的他,感觉有了一种来自内心的底气,教学成绩更是节节攀升,他也因此顺利通过转正考试,而在此之前,他一共当了十二年的民办教师。

    起初,每逢开学,王栓堂都要翻越好几道大山,连趟好几道河流,到乡中心校背回教科书和作业本。那时秋季常常阴雨连绵。有一年,刚挑书跨过河面,扁担“咯吧”断成两截,书就随之散了开来,差点儿被水冲跑。后来,可以到稍近一些的新安县领书了,王栓堂仍是背着七八十斤的尼龙布袋,一来回要走四十公里左右。“一次雨天赶路,直到天黑了还空着肚子,走到临近的石井乡一个旅社时,精疲力竭,又累又饥……”往事历历在目,王栓堂感慨万千。

    在王栓堂的教育生涯中,“普九”无疑是极具有历史性的事件。当时乡里会议很多,各种表册、材料只能手抄脚送。他往往三四点钟披衣而起,简单地吃点干粮就抄小路出发。而等培训会议、审验工作结束就临近天黑。时间长了,王栓堂对这种生活竟然习以为常。有时途中骤雨,电闪雷鸣,他就靠着间歇的光亮,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这期间,他曾遇见过突然窜来的野猪,也碰到过双眼闪着绿光的狼群……

   

    “家长把孩子送来,咱就要尽力教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2012年12月29日,在金灯河小学一楼的教室里,四名个头高低不一的学生正在上课。其中两个是兄妹俩,哥哥宋佳强8岁,二年级;妹妹宋佳丽5岁,在学前班。妹妹个子太小,在已显陈旧的课桌前显得不太相称。时近期末,王栓堂在这个复式班里巡回辅导,时而耐心地指出一年级小学生高燕云、张欣悦习题中的错误,时而帮助佳强读着课文,时而手把手纠正着小佳丽握笔的姿势……

    偌大的教室里,正中间只有两排桌椅。靠近走道边的地方,放置着一个取暖的火炉。村委在学校二楼办公,由于欠费,电线被剪断了,教室也随之没有电源。时近下午四点,天色阴暗,尽管窗户不小,却只有火炉略微增添了一点亮色。讲台上,放置着半包白色粉笔、一支教鞭,还有一只已停歇的钟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分别堆放着一堆煤球和两排摞起来的课桌。

    王老师的办公室就在教室隔壁。只有一间,简单的床铺,紧挨的桌子上放置着几本教科书,此外还有学生的寒假作业。外墙上贴着2011年村委选举的红纸,墨色也有些变淡。

    金灯河村原有近900口人,王栓堂所在小学大概有六七十名学生,教师最多有六七个人。这些年,陆陆续续流动到县城的就有300多人,也有的经人牵线搭桥到外地当了上门女婿。到2012年底,仅剩下20来户、130多口人。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到2008年以后,人数就一直是个位数,先是8人,再逐年减少到5人、4人。

    学校虽然处于山谷盆地,但时值隆冬,寒意沁骨。面对生源不断减少的窘境,王栓堂有些落寞,也有些无奈。“家长把孩子送来,咱就要尽力教好,这样才能问心无愧。要不,娃们小小年纪就要到离村25里地的地方上寄宿班。”  

   

    “咱既然教学,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哪能随便挪动地方呢!”

    天晴的时候,从金灯河小学校园内往西眺,可看到王栓堂院子附近山坡上那几棵突出的柏树。他的家离学校有两公里路程。

    中午放学后,王栓堂与四名学生结伴而行。其中,张欣悦就在学校对面的北河扒村,其余三个经过一个村庄,爬上陡峭的羊肠小路,越过缠绕的乔木和藤蔓植物,到王栓堂家下面的大路时,另一个女孩高燕云在老师的叮嘱下,朝着更靠西一些的桥沟自然村走去。然后,王栓堂带着佳强兄妹俩折回,四五十步远的地方,先是铛铛作响的牛铃,接着就看见几间石砌的房屋,这就是位于土岭自然村的王栓堂老师家。其实,俩孩子家住在名叫上场的自然村,离王老师家有两公里地。为了节省时间,两年多来,他们的午饭总是在这里吃的。

    2012年12月27日、28日中午,屋外寒气袭人,屋里暖意融融——王栓堂家特地生了炭火,围坐在一起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头天,因为下雪,未到附近铁矿打工的孩子父亲来送饭了。次日,天气略微好一些,孩子的爷爷早早来了。饭前,王老师张罗着帮孩子拿着碗筷。然后,边吃边和孩子家人闲聊。两个孩子“呼噜呼噜”地吃得很香……“农忙时,他们家人来不了,俩孩儿就和我们一锅吃”,王栓堂的妻子说。说话间,她正给这俩孩纳鞋底做棉靴。

    炕跟前收庄稼,夜晚里割小麦,在当地农户是再平常不过的劳动。这些年,王栓堂的妻子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她放牛、耕地、锄草、贩牛,辛辛苦苦,就是为了丈夫“不误学校事”,安心教好书。“七八月天,玉米、红薯、花生等快熟了,山猪特别多,要在庄稼地里住着整夜守护。”有时王栓堂到乡里开会,或者到县里参加教学活动时,妻子就义务到学校承担起辅导和照看学生的任务。

    吃过午饭,王栓堂的爱人帮小佳丽梳头,系辫子;王栓堂则帮着小佳强系着一只拉长的鞋带。那种亲情,像面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自然……

    ——这是一天最轻松的时刻。

    下午两点左右,王栓堂家先是迎来桥沟村的孩子,然后才一同前往处在小盆地中间的金灯河学校上学。

    有人曾向王栓堂提议,没有几个学生了,干脆就在家里教孩子算了,照料家务、庄稼活儿也方便一些,王栓堂却坦言:&l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三门峡教育信息港 2013-8-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