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忆念中的感悟 怀念父亲陈明义(2)

2013/9/16 16:46:12 点击数: 【字体:

讲你毕业以后回西藏,是不是啊”父亲回答:“是”贺龙高兴地拍着父亲的肩膀说:“陈明义同志,你做得很好,精神很高尚,有的干部不愿意去西藏,有的下了命令都不走,你却主动争取去,不讲条件,给大家带了一个好头!”

    父亲的选择无疑是崇高的,但是为了这个崇高的精神牺牲家庭,放弃好的待遇和升迁的机会,付出的代价不是太大了吗?在父亲晚年,当我向他谈到深藏在心中的这种困惑,父亲久久沉默着,然后他说:“西藏这个地方,总是要有人去,如果我们去了,其他人就可以不去了。”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个非常平凡的老红军战士,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有着博大的胸怀。我可能永远达不到他的思想境界,但是我会永远珍惜父亲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他做人的原则。    2002年5月24日,是一个很平常的星期五,许多人都在准备欢度周末假日,而我却熬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下午,我接到父亲陈明义病危抢救的通知,迅即和母亲、妹妹一起忐忑不安地驱车赶往军区总医院,黑色的28号奥迪军车闪烁着应急灯向天回镇狂驶。当我们到了内四科五病区,平日热情招呼的医护人员,今天忽然变得沉默寡言,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袭上我心头。走进二病房,我惊悸呆愣了,只见心脏监护仪的液晶显示,成了一条绿色的水平直线,父亲已经停止了呼吸,静静地躺卧在床上。此时,小闹钟的指针定格在14点10分。母亲和妹妹是女人,更是亲人的亲人,她们扑上去死死抱住父亲,失声痛哭,悲痛欲绝。而我,一个平时自认为坚强的男子汉,面对此情此景,为了不失控失态,用牙狠狠咬住舌尖,但眼睛却不能聚焦,清晰的视线一下子变得模糊,脆弱的泪水顿如泉涌,潸然而下,对慈父52年堆积的感情,顷刻间宣泄得酣畅淋漓,就像他遗书中所说,是“难舍的永别”啊!

    透过双眼,我看见父亲病榻左右两边的桌子和灯柜上,各放着两张大照片。记得那是去年5月23日,摄影师高英熙同志和我一块儿到总医院探望父亲,特意送了老首长两张装在精美相框里的个人作品,《远眺四姑娘山》和《仲夏荷塘》。四姑娘山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这里是1935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当时父亲还是18岁的“小参谋”,那里留有他战斗的足迹及年少的身影;荷花,正如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所颂,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的水中芙蓉,以其品格廉明,情怀玉立备受人们崇敬仰慕。或许是以上的缘故,父亲非常喜爱这两幅十五寸的彩色风景照,并分别配写了两句古诗,前面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唐·杜甫),后者为“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在这之前,他曾因疾衰竭的折磨夜不能寐,而现在,有巍峨的山峰作陪;有高洁的荷花相伴,父亲终于合目闭眼,平静安详地长眠了。

    父亲政治坚定、坦荡无私、习文好读、平易近人,他以自己为党的事业追求奋斗,毕生奉献的价值观,对人生作了最好的诠释。他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国外留学的孙女从大洋彼岸回来了;战友的遗孀抬着用革命老区的小米粘制的花圈走来了;身残志坚的英雄坐着轮椅被人推来了;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的退休干部也来了;从部队到地方、从军官到士兵,全都沉浸在无尽的哀思和极度的沉痛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汇集在肃穆的灵堂,凭吊他、缅怀他、赞誉他,说“陈五号”下级对他的尊称是个好人,是位好领导。一个像他这么优秀的人,内心世界蕴藏的东西是我们旁人无法想像的,有些也是我们很难体察和理解的。他的情感、他的思索、他的爱好、他的快乐,都随他而去了。作为他的儿子,我悲恸,悲恸天妒将才,他走得越远,我越觉得他与我血肉相连。他给我们全家每个人的生活都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和缺口,有的是我们根本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弥补的,对他的怀念将伴随我的一生,直到我去和他相见,一路同行。我自信他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正注视着我,关爱着我,那是一种永在。父亲的人格魅力和情操风范,毫无疑问会影响他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

    悼念厅气氛凝重,父亲在有机玻璃的灵柩内安然熟睡,崭新的军服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这红旗从大别山飘向祁连山;从挺进中原飘向雪域高原,红旗把他辉映得脸庞绯红,容光焕发。青翠欲滴的小松柏和浅黄芬芳的万寿菊簇拥在周围,黑色的挽幛和白色的哈达,圣咏着滚滚人潮诀别的千言万语。4位解放军仪仗兵神态庄严,他们把父亲轻轻护送到火化间,怕惊醒了辛劳的首长,希望他再多休息一会儿。我紧偎在父亲身旁,用颤抖的手抚摸他稀疏的白发;用干裂的唇亲吻他苍老的额头,小声问:“知道吗?我在哭泣,在吻别,在呼唤心中最深爱的亲人,来世我还作您孝顺的儿子。”

    如果说医院的产房是人生的起点,那么这里应该就是人生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人的一生竟然是这样短暂,短得什么事都像发生在昨天。俗话说,人一辈子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早晚会有这一天。但这天真的来到时,才感触了什么叫残酷的震撼和承受的极限。

    2000年1月10日,父亲患病入院,前后近两年半之久,他多次提出想回家看看,呆上几天。他期盼那个小院子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渴望与妻儿子女团圆欢聚,但为了治疗和健康,医生没有同意。今天,他终于回来了,到家了,见到了牵挂恩爱的家人,回到了他日夜惦记的鱼池边、菜地旁、盆景园、果树下,这里的一切对他是那样熟悉,亲切。尤其是父亲偏爱的栀子花,它们整齐地排成两行,以雪白的花、碧绿的叶、沁溢的馨香,夹道迎接归来的主人。可令人痛心遗憾的是,他完好的躯体已不复存在,我手捧红木骨灰盒,低头无语、步履沉重,耳边仿佛回响着顺子演唱的歌曲《回家》:“不明白,为什么你离开了我,没有你的电话,没有一封信。我每天晚上在这里,哪里也不想去,可惜失去了你,可是我好爱你。永远别说分手,不要一去不回头,再多痛苦的等候也要忍受,慢慢的我热泪淌下来。回家,马上回家,我需要你,回我身边……”音乐的旋律在他回家的路上延伸。

    我走进父亲简陋的房间,心底一阵酸楚伤感,在清理他遗物的时候,除了满满的两架书籍和文房四宝,我看到了以下物品:

    1952年,他赴朝鲜参观志愿军战果,途经北京在西单买的一只镶皮帆布箱;

    1953年,他向西南军区贺龙司令员汇报工作,在重庆买的一个金属香皂盒;

    1957年,他到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在军人服务社买的一把张小泉水果刀;

    1978年,他去首都出席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在王府井买的一套红都中山装;

    1982年,他陪同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下基层视察前,在成都买的一双三江老布鞋……这些东西,时间长的用了半个世纪,短的也用了整整20年。一双普普通通的布鞋,缝了又缝,补了又补,鞋头上先用布补,最后用半块皮子补,补得变了形。这就是将军的生活作风,这就是父亲留下的一笔财产,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无价的精神财富。

    在父亲陈旧的公文包里,偶然看到了一封36年前我给他写的信,出人意料地放了这么久,放得这么好。信封上盖着“免费军事函件&rd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3年07月2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