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双手从后面托住了她。王桂兰已经吓得满头是汗,缓了半天才回过神。回头一看,一位6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正慈祥地看着自己。王桂兰忙连声道谢。老人关切地说:“闺女,回家歇着吧。这当口可别往出跑啊,多险。”一直以来的委屈与压抑,王桂兰都深深藏在心里。可在这位老人面前,不知为何,王桂兰突然控制不住自己,哇的一声,竟哭得像个孩子。
老人捋着王桂兰的头发慢慢听她哭诉,又扶着她回到家,给王桂兰做了碗热乎乎的面汤。平静下来的王桂兰喝着面汤,觉得挺不好意思。老人看出来了,呵呵笑着说:“闺女啊,女人第一次要生娃都会这样。以后再有什么需要大娘帮忙的,就去找大娘。大娘就在后街住。”
王桂兰轻轻点了点头,犹豫了半晌才说:“大娘,您老要是有空就常来坐,我一个人挺怕的。”
听到这话,老人心里也是一热。老人名叫陈云,64岁,本来住在回族镇邬东村,这次是来县城探亲的。丈夫死后,唯一的养女也出嫁了,生活得很孤独。
随后的几天,老人常过来陪王桂兰说话,帮着干干活,做做饭,还给没出生的孩子做了不少小衣服小帽子什么的。两人有说有笑,比真正的母子俩看着都亲近。余仁锦听妻子说了这些,也很感动。夫妻俩一商量,老人心地这么好,身体又硬朗,独自生活也挺寂寞的,不如把老人接来做保姆。第二天,王桂兰把这想法和陈云一说,老人也很高兴。但一提到钱,老人就不乐意了:“什么钱不钱的,人和人走到一块是缘分。你家都要生娃了,日子这么紧,我能要你这份钱?”
王桂兰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之后的一个月,老人把王桂兰照顾得无微不至。1963年的9月11日清晨,王桂兰就要临产,可余仁锦已经下乡搞水电工程去了。王桂兰又疼又急又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渐渐疼得厉害,开始大声地哭。老人一边安慰她,一边找人借了辆手推车,颤巍巍地把王桂兰扶上了车。
早上7点,王桂兰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听着医生护士的祝贺,和产房里传来的阵阵啼哭声,陈云欣慰地笑了。随后,顾不得身体的劳累,陈云赶忙去市场买回了小米和鸡蛋,为王桂兰熬了热乎乎、香喷喷的小米粥。在医院里,陈云一匙一匙喂王桂兰吃。为了保证营养,陈云还在粥里加上了剥好的煮鸡蛋。喂完,又用随身带来的红糖冲了碗红糖水,看着王桂兰喝完。旁边床的产妇羡慕地说:“多好的娘呀,这么会疼人。”
王桂兰和陈云听了这话,都是一愣。随后,一个月来陈云对自己的照顾与呵护突然在王桂兰的脑海中回放。王桂兰感动得泪水不住地流,她紧紧握着老人的手,动情地叫了一声:“妈!”陈云也是喜不自胜,连忙答应着。母女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五天后,陈云又推着母子俩回了家。从此,陈云包揽了所有家务活:做饭,照看孩子,洗尿布,整天忙得团团转。尽管如此,陈云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王桂兰有时过意不去,想帮着干点活,老人总是让她去休息,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一边说:“闺女,娘孤苦了大半辈子了,你们娘俩这是老天赐给我老太太的啊。娘高兴啊……”
很快,孩子满月了,余仁锦给孩子起名叫余俊超。
快乐的日子一天天过着,一家人都暂时忘记了苦恼。可现实总是不近人情。1964年的一天,余仁锦深夜才回到家。一直惦记着的王桂兰和陈云连忙询问。余仁锦长叹一声。原来组织上要求余仁锦揭发父母剥削压迫穷人的事。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啊。他不愿编造,现在正面临停职。
老人也轻轻叹了口气:“孩子,你是你爹娘生养的,宁可受点苦,也不能对不起自己父母啊……”
余仁锦一听这话,马上下定主意:即使停职也不能昧着良心编造故事。
渐渐的,陈云成了一家人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是陈云做主。每个月,王桂兰都会塞给老人10元钱。陈云也不再拒绝。可过不了几天,就将这笔钱又花到了家用上。
这之后的八年里,王桂兰又生下了4个孩子:老二余俊新,老三余俊峰,还有小女儿余俊晓。多了3个孩子,本来就艰难的生活更是难以为继。
“文革”很快开始了。余仁锦由于当初没交代清楚历史问题,加上工程师的身份,被关进了牛棚。
消息传来,一家人都陷入了绝望。第二天一早陈云就收拾了几件衣服,做了几个窝头,去牛棚看望余仁锦。一见之下,娘俩紧紧抱在了一起。余仁锦低着头说:“娘,我听您的话了。我没出卖自己的父母。”陈云一听这话,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孩子,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得坚强点,一家人都等着你回去。家里有我,你不用担心。”
余仁锦压低声音哭了起来:“娘,这么难的时刻您老不怕受连累,我欠您的一辈子都还不完啊!”
孙子长大,也不忘奶奶养育之恩
1980年秋天,余俊超已经17岁。一天,陈云正在浇花,余俊超突然跑了进来,高兴地喊道:“奶奶,我的入伍申请被批准啦!过几天就去甘肃!”80岁的陈云一听这话,呆呆地坐在了床上。自己带了17年的孙子,怎么舍得他走那么远啊!
俊超走了之后,陈云每天都到门口去盼他回来。孙子从小没离开过奶奶,这突然一个人跑到了甘肃去,又没人照顾,出点事可怎么办?老人等孙子等得望眼欲穿,常常急得直哭。
终于盼到了1984年秋天,老大余俊超转业回到了家乡。俊超一进家门,看见奶奶靠着院里的大槐树,睡着了。俊超忙拿了条毯子给奶奶盖上。老人突然惊醒了,一睁眼看到俊超回来了,马上拉住他左看右看。俊超笑着说:“奶奶,您身体还好吧?”没想到,这一问,老人瘪着嘴,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孙子啊……奶奶就天天在这树底下等你。我怕活不到你回来啊……”祖孙俩抱头痛哭。站在一旁的余仁锦夫妇俩也很感动。王桂兰挽着丈夫的胳膊,幸福地看着这一切。
在俊超当兵的这几年里,陈云的侄子数次来到县城探望老人。每一次,王桂兰都很用心地张罗和照顾。可一提到老人的养老问题,王桂兰马上就没有了笑脸:“回去住可以,几天就得送回来。我们给娘养老,给娘送终。”躲在门外偷听的兄妹3人一听要把奶奶接走,哭成了一片。陈云也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对自己侄子说:“孩子还小,我实在是走不开啊……”
俊超回到家没几个月,老二俊新也到了该去当兵的年纪了。陈云整日看着二孙子,怎么也看不够。告别时,陈云看着二孙子越走越远,竟忍不住追了上去,一双小脚走起来摇摇晃晃。俊超赶紧拉住奶奶。陈云难过地说:“我是真怕自己活不到俊新回来啊……”
日子越过越快。1986年4月12日,长孙俊超结婚了。1990年,二孙子俊新退伍后也成了家。陈云已91岁,身体却格外硬朗,没有一丝老态。1990年9月24日,在洛宁县最豪华的酒店里,祖孙三代人齐聚一堂,为老人庆祝91岁的生日。看着孝顺的儿女,长大成人的孙子孙女,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小孙女还给奶奶定做了一个3层的大蛋糕。吹蜡烛时,老人许下了平生第一个愿望:希望余家的曾孙们快点出世……
1992年的冬天,余仁锦因病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余仁锦唯一舍不下的就是娘。他握着陈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娘,儿不能再伺候您了。桂兰会好好照顾您的……娘,儿先走了……”说完,余仁锦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俊超领着弟弟妹妹跪下,哭着和爸爸道别。陈云看着儿子因病痛折磨而苍白的脸,泪水滚滚而下……
四世同堂,44年风雨同舟爱比血浓
转眼又是8年过去,余家的第4代也相继出生并成长起来了。俊新、俊峰和俊晓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已过百岁的陈云一下从奶奶变成了太奶奶,整天笑呵呵的,精神了很多。
2004年的夏天,陈云浇花时不小心滑倒,摔伤了左膝盖。王桂兰急得不行,连换好几家医院,可所有医生都表示,病人年纪太大了,做手术会很危险。这也就表示,陈云很可能就从此瘫痪在床了。王桂兰开始亲自忙活老人的饮食。每天变着花样做,想尽办法哄着老人吃。二孙子俊新发现老人的床有点硬,特地跑到洛阳,花1000多元买来一张护理床。陈云很心疼钱,问:“这专门护理的床,怕是得几百吧?”俊新笑着骗奶奶:“哪啊,才120元,便宜。”除此之外,孙女俊晓每天都抽时间来为奶奶做腿部按摩。连年幼的重孙们,再来时也不吵闹了,站成排给太奶奶讲故事。
就这样,仅用了1个月,陈云竟然可以下床走动了。在孙子和重孙的搀扶下,拄着大孙子给买的拐杖,老人走得一步快似一步。几天后,老人彻底扔掉了拐杖,已经可以独立地行走了。老人像孩子一样,和重孙女小雨比谁走得快,院子里不时传来祖孙两人的欢笑声……
2008年4月12日,在洛宁县委招待所里,余家老少19人,围坐在老人身边,为老人祝贺108岁的生日。老人一身红衣,满脸喜庆,重孙女小雨还给太奶奶头上插了一朵鲜花。看着眼前的儿媳妇,孙子,重孙子,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2008年4月12日,老人生日的当天,老人的养老问题再次引发争执。陈家人执意要把老人接回老家,余家人坚决不让老人走,争到最后,双方都同意由老人自己决定。陈云想了半晌,一低头,看到重孙女小雨正委屈地看着自己,马上决定:“在余家养老。可舍不得看我重孙女哭啊!”老人还把两家20多口人叫到面前,分别拉着王桂兰和侄子的手,动情地说:“我走之后,你们两家要世代为亲,永相帮助啊!”王桂兰和老人的侄子都郑重地答应了老人。老人笑了,笑得满脸核桃纹……本报记者 王书春【原标题:四世同堂,108岁保姆“老祖宗”安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