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孙媳妇”正帮保姆奶奶穿衣、梳头。
她,被邻居戏称为“史上最牛的保姆”;她,被雇主一家称为“活宝”;她,曾被央视两次“曝光”;她的生日,甚至让当地政府有关领导都赶来道贺。
她,就是洛宁县108岁的老人陈云――她的身份至今仍是保姆,但她在这个做了近半个世纪保姆的家庭里,显然又不仅仅是保姆。
老保姆的108岁寿宴
2007年9月24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家住洛宁县水利局家属院的余俊朝一家16口人迎来了他们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为家中的百岁老人庆祝寿诞。这个习惯,余家已保持了许多年。知情者都为这家人的这一举动而感动,因为他们的这一重大活动,是给在家里当了44年保姆的老人陈云办的。
一大早,已是满头白发的陈云第一个起床,挨个儿把大伙儿喊醒。早饭后,一家人忙碌起来,陈云则张罗着给他们分工:老大余俊朝出去买烟酒,“要红旗渠,五块的”;老二余俊新出去买糖果瓜子,“去超市买,不要地摊货”;老三余俊峰出去买鞭炮,“一挂千子头,两捆二踢脚”。老人挨个儿吩咐完毕,还要给家中的女人们吩咐活计,老大孙媳妇扫屋子,老二孙媳妇扫院落……等每个人都安排好了,老保姆坐在自己小屋的床上,咧开没牙的嘴笑了,静静地等待前来祝寿的亲戚朋友。
显然,余家的每一位成员都对老人的生日十分重视,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了紧随其后的中秋节。
老人今年108岁,这一年的生日宴席订在了洛宁县委宾馆,为了给老人新鲜感,余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的生日宴都在不同的饭店举行,自陈云90岁生日起,已经持续了18年,小小的洛宁县城,本就不多的几家大的酒店,被老保姆的生日宴热闹了个遍。
上午11时,陈云在余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饭店,此前,她一直在家坐在床上与前来祝寿的亲戚邻居拉家常,虽然听力不太好,但她坚持与每一个凑到她床前的人说上几句:“身体还行啊,吃啥都香,觉也睡得好,就是走不成路了,再也下不了灶房了……”
老人喜欢红色,所以她特地穿上了侄子送给她的红衣裳和红绣花鞋,她的侄子在北京工作,好多次都要接她去北京住,但老人不肯,后来侄子又联系了洛阳的一家干休所,还是被她拒绝了,“就是与这家人相处惯了,到哪儿都不中”。
前来祝寿的有余家的街坊邻居,有老人娘家的亲戚,也有县老龄委及民政局的官员,还有来采访的当地电视台记者,足足凑了16桌。宴会在给老人轮番祝寿敬酒中热闹地持续着,往年的寿宴上老人会喝点白酒,今年老人喝的是红酒,但敬酒的人很多,老人还是有些醉了。
一个108岁的保姆,何以在这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家庭受到如此隆重的待遇,她与这个家庭,究竟有着什么样超越骨肉的亲情?
44年“工龄”无私“持家”
陈云老家在洛宁县回族镇王东村,19岁时嫁到城郊乡坞东村。婚后生了两个孩子都没养活,她便收养了邻村一户人家的闺女,含辛茹苦把养女拉扯大。
几十年一晃而过,伴随着老伴去世,以及养女远嫁他乡,陈云在坞东村再没了亲人。
1963年,已经64岁的陈云经人介绍到洛宁县城,给一家人当保姆。陈云的雇主叫余仁锦,余妻叫王桂兰。余仁锦当时在洛宁县水利局当工程师,王桂兰则在县食品加工厂。当时他们的大儿子余俊朝刚刚出生6天,因为夫妇两人都是驻马店市正阳县人,在洛宁缺亲少友,躺在床上的王桂兰缺人照料,余仁锦急得团团转。
陈云的出现,正解决了余家的燃眉之急。
2007年9月27日下午,雨后的洛宁县城略显冷清,记者随意拦下几位路人打听百岁保姆,居民们都笑着说:“是要找史上最牛的保姆不?走,我知道在哪儿住。”
记者走进余家时,陈云正躺在床上,王桂兰的大儿媳说:“奶奶前天过生日红酒喝多了,这两天胃里不太舒服,以前见客人来可精神了。”记者问王桂兰还记不记得陈云第一天来余家时的情景,她说:“当时,俺刚生完俊朝6天,躺床上动不了,看她第一眼,就觉得亲切,喊了她一声‘娘’,因为俺从小没娘。她一来,就给俺又泡红糖水又洗尿布,可勤快了。”
王桂兰之前就听介绍人说陈云没儿没女没老伴儿,所以第一天她就承诺说要对保姆“活养死葬”,并每月从自己17元的工资中抽出10元给保姆。
王桂兰说:“有一段时间我的奶水不好,老人便到处给我寻下奶的药方,熬药给我喝,并将我付给她的工钱全买了鸡蛋、排骨等给我补身子。我埋怨她不该花自己的工钱,她却说,还分啥你的我的,养好你们母子的身体要紧。”王桂兰后来又生了3个孩子,都是陈云带大的。
“那时我们工资低、孩子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老人还经常到地里挖野菜、拾柴火。孩子们的衣裤和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做的,她在灯下做活儿一坐就是大半夜。”王桂兰说。
据王桂兰回忆,当时一家人挤在厂里住,生活困难,家里一样电器也没有。由于没有钟表,为了不让他们上班上学迟到,陈云每天天不亮就出去看星星估算时间,等天蒙蒙亮先陪王桂兰去上班,再送孩子们上学。
王桂兰的大儿子余俊朝说:“奶奶对俺们几个兄妹太好了,以前她一发工资就带俺们上街买好吃的,每月那10块钱都又花在俺们身上了。”
“我们兄弟姊妹4个都叫她奶奶,这样称呼她是发自内心的。”余俊新说,“小时候天冷了,奶奶用火盆给我们烤被窝;夏天,我常常躺在奶奶怀里,她摇着芭蕉扇看着我睡着。她还经常带我们去地里掐野菜,教我们辨认什么是面条菜、荠荠菜,回家后,又变着法子做出花样儿给我们吃。”
“奶奶是我们家的当家人。”余俊新说,“妈妈不好操心,我们从小都听奶奶的。”余俊朝弟兄三个找对象,都是经过老人“把关”后才成的,并由老人一手操办婚事。
照料三代人亲情难舍
1980年,17岁的余俊朝去甘肃当兵。临走前,他远在驻马店老家的亲奶奶特意赶来送行。由于奶奶此前不愿意离开驻马店到洛阳来,余家的孩子们对亲奶奶反而不太熟悉。余俊朝临行前抱住保姆奶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让当时也在场的亲奶奶很是吃了一番醋。
1984年,余俊朝退伍回家。陈云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再继续待下去只会增添负担,便执意要走。然而,余家老老少少都不愿意让她离开,他们知道她在老家已经没有房子和亲人了,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已经和她建立了割舍不掉的亲情。“走也行,你去哪儿我跟着你去哪儿。”余俊朝当时红着眼这么跟陈云说。最终,老人答应继续留下来,但从此却做起了“义工”,再不肯收余家给的一分钱工资。
1992年,余仁锦因病去世,余家突然失去了顶梁柱,王桂兰一病不起。此时已经93岁高龄的陈云东奔西走,为余家办理丧事,并安慰王桂兰:“人总不能长命百岁,该走的总要走,关键是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下去。”在2002年之前,老人身体一直不错,整天不愿闲着,余家的所有人每天依然能吃到老人做的可口饭菜。
余俊新说,他和哥哥余俊朝两家4个孩子也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老人对“下下一代人”更是疼爱有加,如果有一个孩子还没回家,陈云便不让开饭;几个孩子的生日,陈云都记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回到家也都爱围着老人转。
余俊新说:“奶奶接人待物大方有度,办事细致周到。家里小事如接待客人、送礼、小孩满月,大事如婚丧嫁娶、建房等,她都是总指挥。”
2001年前后,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摄制组两次赶到洛宁县,给陈云拍摄专题片。王桂兰说,俺娘看见有人给她照相可高兴了,不拄拐杖就自己上楼了,又是找花生,又是端茶倒水。
雇主一家的“反哺之义”
但2002年以后,余家人却吃不到老人做的可口饭菜了,因为她骨折了。当时,老人端着一盆水上台阶,不小心滑倒,膝盖骨摔坏了。此后,全家人都成了老人的贴身保姆。全家人心更齐了,他们要把老人当“活宝”养着。“闺女”王桂兰给老人做饭洗衣服;“孙媳妇”给老人洗脸洗脚;“孙子”背老人出去晒太阳;“小重孙女”给老人端饭菜。
王桂兰说:“俺们从来就没把俺娘当保姆看待,直到现在,俺这周围一些邻居还以为俺娘是俺亲婆子呢!”
老人耳背,与她交谈有些困难,一句话常常要说几遍。但当记者大声问她“这家人待你好不好”时,老人没等问第二遍,便拍着胸脯大声说:“这家人待我好着呢!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有这样的身体,如果家里人待我不好,我能活到今天?”
余俊新的妻子程红军说:“奶奶脾气好,性格开朗,心胸很宽,我到余家近20年了,从来没见奶奶发过火。奶奶平时很少生病,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马上看医生,吃药不见效,就要求打针。奶奶说,小病不治,延误了,就要花大钱。奶奶从不讳疾忌医。”
陈云也有说“胡话”的时候。程红军说:“2002年,奶奶摔伤那次,她躺在床上看我们为她倒屎倒尿、洗衣、擦身子,心里不忍,便说:‘老天爷长长眼,快将我这没用的人收走吧!’我说,‘你给我们做了那么多事,从来不嫌麻烦,我们给你尽孝道是应该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老人早上爱喝汤,特别是牛肉汤、羊肉汤还有凉粉汤,有时王桂兰去街上买,有时余俊新弟兄们去买;老人爱吃水果,余俊新弟兄们隔三差五都提几兜,各种水果基本没断过。
“老人伺候了我们三代人,为我们一家人付出太多了。我们能多伺候她几年心里也高兴。老人娘家一大家子人,偶尔娘家人也接她过去住,但她住不了两天,便嚷着要回家,她说回到家里住,心里舒坦。”王桂兰说。
老保姆和余家的故事,感动着周围的人。从2001年起,洛宁县政府每个月给老人补贴100元高寿老人营养费。近几年,每逢重阳节,县里有关领导都要亲自来家里慰问。这个家庭连续多年被县里评为“五好家庭”,去年还荣获洛阳市“五好家庭”称号。【原标题:洛阳一百零八岁老保姆 照料一家三代人亲情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