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大牛”的梦想

2013/9/5 16:00:19 点击数: 【字体:

“大牛”的梦想


    龙年隆冬,一个中国研究组在全球知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早老素家族天冬氨酸膜整合蛋白酶的结构》的学术文章。这篇拗口文章的目标,是破解阿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致病机理。

  能被《自然》杂志认可,是对研究人员的鼓励。但这项研究的领导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却并不兴奋,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仅回国这几年,他已在《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施一公合上杂志,径直走进实验室继续他的实验,在他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

  消瘦的脸庞上,双眼炯炯有神,其貌不扬,但在学生眼中,他是学术“大牛”。

  施一公从小就是“牛”学生:学习成绩连年第一,保送清华,提前毕业,赴美留学……

  在美国读博士后期间,施一公确定了“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研究方向,找到治疗和防止癌症发生的方法成了他的梦想。

  “我就是要从根源上了解癌症,分析癌症抑制因子和致癌因子的空间结构,看它们怎样相互作用,找到把"不正常"变为"正常"的工作手段。”

  由于探究神秘的“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蛋白SMAC,对破解致癌原因这一生命科学之谜做出了突出贡献,施一公在2003年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华裔学者,同时,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那一年,施一公只有36岁。

  这些成功,已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但这仍不是施一公心中最大的梦想。7年前,他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举家回国,到清华大学教书。做出这个决定,他只用了一天。

  很多人认为他疯了,但施一公认为这是自己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我回清华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施一公说,钱学森去世前曾遗憾中国在“培养大师级人才”方面有缺憾,“如果我从清华退休时,能培养出一批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大师级人才,我会很满意的。”

  一切从头再来,这次创业,他背后有清华大学的全力支持。短短5年,他先后把70多名优秀人才引回清华,他本人也在2010年把国籍从美国改回了中国。

  同年,一支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国际评估组来到清华,评估生命学科,结果显示: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原标题:“大牛”的梦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3年06月0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