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生命科学研究这条路之后,我会将这条路走到黑”。4月4日晚8点,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与华农学子畅谈他对“成才”的体会。
身入科研二十余载,施一公用“热衷”一词来诠释了自己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做生物本身就是excellent,我对它充满了享受与欣赏。”提及在国内外的求学成长之路,施一公回忆起在清华大学学习生物学以及之后在国外读博士、博士后的故事。“曾经的我对生物并无很大兴趣,也曾想过行政和经商,但这些路被现实一次次堵死之后,我仍旧继续着我的生命科学研究,并要将这条路走到黑。”
“我只希望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身边人,把我笃信无疑的心里话告诉身边人,所以这个偏见也是我个人主观性的看法,对大家仅仅是一个参考。”关于培养学生成才问题,施一公有自己的看法。“能够成才的人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既能顺应外界与人融洽相处,又能有自己的个性坚持自身观点。”施一公总结了“成才”四要素: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挑战学术权威、做一个有脾气的人。
“时间的付出会比我们想象的还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要享受这个奋斗历程。我丝毫不觉得博士后的生活很苦,人若有信念的支持,只会感到充实。”
在谈及方法论的改变,施教授解释:“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去利用,而是学习思维方法,当今研究生、博士生培养应注重培养思路。”
现场有同学询问他是如何挑战权威的。施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他读博士时的导师兼系主任Jeremy Berg身高193公分,体重一百公斤,充满激情,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一次组会时,Berg兴奋地做了满满一黑板推演,最后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成立”。“如果这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只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施一公笑谈,“可这是一个学术权威做出的论证,当时其他几个博士生都面面相觑,不敢做出判断。”由于在清华打下的扎实物理化学基础,施一公看出了推导过程中的错误。于是他指出了导师的错误,虽然当时Berg非常尴尬,但会后Berg明白了自己的错误,高度赞扬了施一公。“公然鼓起勇气,用自己所学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这次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而做一个有脾气的人,并不是让大家像一个情绪化的人发脾气,“对待科研,要有一种执着追求的脾气,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追求。”【原标题:施一公与华农学子共话“我对成才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