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施一公:我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

2013/9/5 15:08:38 点击数: 【字体:

施一公:我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
图为良师益友颁奖现场施一公按动大屏幕按钮。研通社记者 王皓冉 摄

    在清华,生命学院教授施一公是学生们心目中的明星。1990年,他从清华赴美留学,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36岁即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2008年,旅美18年的施一公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到清华大学工作,这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施一公曾说:“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

    良师益友的荣誉属于全体老师

    作为本届“良师益友”得票数最高的获奖者,施一公谦逊而动情地说,无论在清华的哪个院系,都有一大批战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才会有清华的今天。他们的奉献是清华成长进步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师益友”的荣誉不是某个人的,荣誉是属于全体老师的。

    施一公至今还深深地记得自己在清华求学时老师们给予的无私帮助。除了学术上的谆谆教导,老师们对学生的生活也非常关心。施一公的父亲早逝,当时家里面只靠母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来抚养3个孩子读书。老师知道情况后,帮助他申请助学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当时能申请到助学金是很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施一公多年后依然心存感激。

    师生情谊是清华文化的一部分

    施一公对学生满腔热忱,他乐于和学生交流谈心,是学生的好朋友。他说:“我非常不希望我的学生害怕我,取得同学们的信任是一件骄傲而开心的事情。” 他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清华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良师益友,施一公很善于和学生沟通,不因为“代沟”而受阻。他幽默地说:“现在的学生二十多岁,我四十多岁了,年龄差二十几岁,再过几年可能要相差三十几岁。现在说两三年一个代沟,这么算下来我和本科生都有十几代的代沟了。” 施一公认为老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在学术上、在人生阅历上老师的经验丰富一些,可以为学生提出很多指导意见。

    施一公还分享了他“怕老师”的趣事,认为学生也要多与老师沟通。他说:“我留学时非常怕我的博士导师。因为他长的很高大,身材很魁梧,而且常面部表情很严肃,我当时觉得我不是他喜欢的学生,不敢跟他说话。他也有几个我觉得他非常喜欢的学生,他们会一起打篮球。但是后来在他给我写推荐信时,比给那几个他喜欢的学生写的都好,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很喜欢我,只是他的外表或肢体语言没有表现出来,让当时的我产生了错觉。”

    科学家的乐趣

    施一公是有名的“科研狂人”,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以科研报国,也以培养一流科研人才为己任。一谈起科研,施一公的眼中充满光彩,他谈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谈到挫折时如何做好心态调整。

    施一公说,如果一个很久没有攻克的课题成功做出来,他会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觉得豪情万丈,希望给人类历史、科学史留下自己的印记,为人类留下自己的资产。那种感觉比中奖、中彩、升官发财都要好。他深情地讲到,“我觉得这是作学术的乐趣,也是科学家的乐趣!”

    遇到问题时,他会仰望星空,调整心态。他说:“我自己常常会仰望宇宙,看一看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遇到的问题也不算什么事了。我一直建议我的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可以信任的知心的人,可以沟通可以交流,这样出了什么问题就会有人帮你分担,你就会觉得好很多。我还常跟学生说,你看还有比你境况更糟糕的人呢!”

    施一公最崇拜的人却不是某位大科学家,而是自己的父亲。他说:“我崇拜我的父亲,我觉得他非常优秀。他当过老师,数学物理都会,曾经上山下乡,也进过工厂,是技术革新能手。我觉得我父亲没有不会的东西,他会剪头发,会裁衣服,还会做菜,逢年过节可以做很多道菜出来。这些我直到现在也望尘莫及。”父亲的激励也是施一公奋勇前进的动力之一。

    敢担当,有作为

    施一公决定回国这件事情曾经震动了国际科学界,有些人表示不理解,甚至有过很多误解。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使支持者欢呼,怀疑者叹服,并带动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回国。在采访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施一公对清华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谈起学术理想,施一公踌躇满志。他说:“在学术上,我始终觉得明天会更好,始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梦想。这是我的性格决定的,学术方面我愿意在清华耕耘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我35岁时说自己还要在科研领域再奋斗十年,现在45岁了,我觉得我还可以再奋斗十年,我还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还要再做更多的事情,再上一层楼。”

    但施一公更高的理想在学生身上,尤其对清华的学生期望更高。他讲到:“我觉得清华有非常好的学生群体,如果能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中国的前途会是非常美好的!尽管我们的学生已经非常优秀,但我对他们的学术、思想状况有更多期望。”

    “敢担当、有作为”是施一公对清华学子的寄语,相信也是清华所有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原标题:施一公:我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清华研通社 2012-9-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