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唐朝现“贵妃商机”:和尚“倒卖”杨贵妃锦袜(2)

2013/7/30 16:33:37 点击数: 【字体:

    妃商机二:士大夫拿着杨贵妃遗物到处显摆

    唐朝“玉米”们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他们会不惜巨资四处收购大唐第一美女用过的物品。其实在杨贵妃生前就有这种现象了。

    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公元754年,即天宝十三年,大唐帝国很多地区发生旱涝灾害,《资治通鉴》第217卷就记载:“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水灾和旱灾像接力赛一样跟着来,作为王朝的中心地段——关中,发生了饥荒,到秋季,还是淫雨绵绵,唐玄宗站在兴庆宫的高楼上望雨长叹。

    在世时衣物就已被拍卖

    杨贵妃不像某些文人描绘的那样没心没肝,其实有颗善良的心,为了给她的三郎分忧,她建议将自己的衣物施舍出来义卖救灾——“妾愿与圣躬共舍衣物。”

    杨玉环的用心是好的,不过,一旦她的衣物到了民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善举成了商业行为, “玉米”们一拥而上,无形中抬高了玉环姐姐义卖品的价格。

    这群“玉米”中居然还有小和尚,南方来的,法名常秀,本来是来京城学习的,见到拍卖行在拍卖玉环姐姐的衣物,这位小和尚不淡定了,居然将钵盂袈裟全卖了去换杨玉环的物品,斩获也不俗,居然拍得玉环姐姐袜子一双。

    捧着个宝似的回了江南,晒给自己的亲戚们看——“见舍衣物,遂倾囊钵,赎得妃袜一双,持归江南,以与亲族。”

    后来,常秀师傅隐居在庐山的香炉峰,玉环姐姐已经相隔半个多世纪,她的美丽却还被一提再提。进入九世纪,有个叫李远的士大夫来了,他官至中丞,很留心历史的遗迹。

    很快,李远“嗅”到了关于常秀身边藏有杨贵妃袜子的信息,他深入香炉峰,向常秀老和尚提出要这双袜子,老和尚根本不情愿,李远于是出价十万钱,大概是一百贯钱,老和尚这才勉强拿出半个多世纪前的杨贵妃遗物。

    为之吟诗作赋

    李远是读书人,而且还是唐朝官吏,这下却因为一双袜子而得瑟起来,他拿着美人的遗物四处显摆,在广大“玉米”们的眼前炫耀。

    没多久,诗人李群玉从湖湘来,在九江碰上李远,李远迫不及待地向老友李群玉展示了这双袜子,这哥俩还为此举行一次宴会,并在宴会上吟诗感叹。

    李群玉吟咏杨贵妃袜子的心理或可作为当时“玉米”们心理的代表,李群玉诗云:“常束凝酥迷圣主,应随玉步浴温汤。如今落在吾兄手,无限幽情付李郎。” 

    这双袜子首先激发了他对杨玉环形体美的想象,想象它曾经紧束着杨玉环酥白的身体,随着杨贵妃起玉步,婀娜多姿地在华清温泉沐浴,从一双袜子想象开去,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代入感,重要的不是袜子,而是这双袜子附着过的人,曾经历过的场面。

    接着又激发诗人对杨贵妃情思的想象,似乎感觉到她对李隆基的思念凝聚在这丝丝缕缕上,永不消散。

    这桩故事记载在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前集第六卷上。

    分析:利用怀旧心理开拓市场

    马嵬驿酒店老板手里的杨贵妃锦袜的可靠性有多少?香炉峰常秀和尚手里的杨贵妃遗物是真还是假?当时没有指纹分析,很难判断。然而,不管遗物的真假,大唐“玉米”们热捧杨贵妃遗物的心理却是真实的。

    市场规模颇为可观

    商人们很会利用一切真实的信息来塑造自己手里商品的真实性。例如马嵬驿酒店老板,不管袜子是不是真的,她的店开在杨贵妃的葬身地附近却是真实的,地点的真实增强了物品的可信性,而感情多于理智的“玉米”们会有选择性地相信物品的真实性,以满足自己和偶像亲近的心理,可以说,“玉米”们也在心理上塑造袜子的真实性。

    常秀和尚也是一位商人,他手头的一双袜子不管真实与否,但当年杨贵妃救灾义卖是真实的,事件的真实也塑造了物品的真实,也正好满足了购买者李远的心理需求。围绕这双真假难辨的袜子,一切交易心理却是真实的。在古代,有点爱好和文化的人都喜欢凭吊古迹,何况杨贵妃是美丽的古迹,由此延伸到经济领域,杨贵妃遗物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杨贵妃所有的遗物,不管真假,在唐朝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市场,甚至蔓延到国际市场,刘禹锡《马嵬行》可作证,虽然杨贵妃已经“坟高三四尺”,但她遗留的首饰价格“敌连城”,放到咸阳市场去卖,还能让国际上的胡商大为惊艳——“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原标题:唐朝现“贵妃商机”:和尚“倒卖”杨贵妃锦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2013年06月05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姚崇研究文集》出版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