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个怪物,总要催生派系,彼此斗来斗去,没完没了。这种情况,唐初尤甚。从武后直至玄宗,各种势力纷纷登台,一会儿皇后掌权,一会儿倖臣得势,有时公主也嚣张。与政敌共事其实很难,如果战斗,生死难料;如果妥协,反倒成了同伙。姚先生的办法仍然是变通,不轻易出手,不单个作战,有限度地抗衡,以求削弱对手,保护好自己。在他那里,变通已成了另类武器,充满弹性。他也如同武功绝伦的高人,手无一物,别人却奈何他不得。
武后时期,张易之兄弟得宠,许多人忙着巴结,也有官员与之势不两立。姚崇走的是中间路线,灵活相处,表面上凑合,有时也强硬。某次,张易之有事要办,求到姚先生门下,老姚没帮忙,好说歹说也不给面子。不久后,司刑少卿桓彦范等5大臣联手,决定向张氏兄弟下手。姚先生喜欢借助外力,积极参与谋划。事成后,武则天让位,中宗掌权,功臣们兴高彩列,个个升官晋爵。姚先生虽有功,却为武则天退位而双泪横流,有人看不惯,将老姚贬为刺史。传统认为,此次被贬,是老姚预先看到了危险,以流泪的方式,求得自保。此说并非没有道理,以当时的局势论,虽然二张死了,武则天退了,但武三思还在,存在着强力反弹的可能。事实也正是这样,不久后,5位功臣遭武三思陷害,唯有姚先生提前退场,免掉一劫。睿宗登基之后,太平公主得势。公主是武则天女儿,也是皇帝亲妹,立过大功,懂点儿政治。凭借这些资本,她插手朝政,有时甚至撇开皇帝,遇事自己拍板。她的亲信遍及各个角落,7位在职宰相,5位专听她的吆喝。姚崇知道自己搞不过人家,还是沿用老办法,不正面交手,而是左剥右削,有限度地弱化公主特权。他曾建议皇帝,让公主去外地享受荣华富贵。事儿虽没办成,老姚也没伤筋动骨,只是去了外地就任刺史。
变通有时会走向权术
权术是官员的武器,也是处置矛盾冲突的常用手段。姚崇善变,自然懂点儿权术。他的权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大都比较克制。姚先生和张说有积怨,张说当宰相时,姚崇在同州做刺史。玄宗继位后,提出用姚崇为相,张说不高兴,百般阻挠,想把事情搅黄。皇帝不上当,坚持用了姚宗。张说心虚,为了安全,和岐王拉上了关系。张说没料到,此举给姚先生提供了口实。姚崇对皇帝说:岐王是您的爱弟,张说是辅臣,两人搞在一起,可能对朝廷不利。话说得含混,意思却明白。玄宗一点就透,马上把张说贬为相州刺史。用同样的方法,姚崇让刘幽求也吃了苦头。刘任过宰相,后改任太子少保。新岗位轻闲,没权没势,刘郁闷,人前背后发过牢骚。有人举报说刘幽求心怀不满,有“怨望语”。皇帝一听就来气,要求有关部门严查速办。这时,姚先生说了话,大意是:离开相位做了闲官,有点儿想法是人之常情,何况人家还立过大功,千万不能处罚太重!这段话,明着是为刘幽求说情,实际上却肯定了刘有不满情绪。结果,刘被贬外地,郁郁而死。有时,姚做得更妙,本来错在自己,他却能变来变去,变得主动,让别人受罚。魏知古原是小官,经姚先生推荐提携,当了宰相。因工作分工问题,两人有了矛盾。彼时,魏知古在东都洛阳主持吏部工作,恰好姚的两个儿子也在东都当官。俩小子仗着父亲对魏知古有恩,不知深浅,一味请托卖官儿。魏知古不动声色,如实向皇帝汇报,指望一举搞掉姚崇。皇帝也有趣,选个闲聊的时候,故意问姚先生有几个儿子,官居何职?皇帝算定,姚崇肯定替儿子说好话。但姚先生太精了,马上看穿了内幕,说自己俩儿子都不争气,肯定给魏知古找了不少麻烦。皇帝问:“卿安从知之?”姚说:“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皇帝由此做了反向判断,认为姚先生大公无私,魏知古却有负于姚。末了,姚崇安然过关,魏知古却被降职。本文摘自《为官的智慧》,作者: 陈晓光【原标题:唐玄宗时名相姚崇如何对付政敌:知变通 懂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