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面向未来的记忆——张文欣报告文学印象

2013/7/29 17:36:13 点击数: 【字体:

    1 人的本质是什么?历史的本质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组成共同的生活?
  
    无论国家、政权、婚姻、家庭、协会,其组合在一起的真正的内在精神基础都是某种统一的信仰,是一种构成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基础的绝对精神。这种信仰或者说绝对精神将人们连在一起结成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整体,这种信仰的最终指归是永恒的真理,也就是实现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永恒的或者说终极的追求。
  
    在哲学或者说人类终极命运的意义上,这种理想和欲望的永恒目标总是由历史、现实、未来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的。历史已成为过去,现在正成为历史,而未来也正成为现实。我们回顾历史并非为了历史本身,因为今人不必也没有能力为历史负责,但今天的某些事情都是古人埋下的伏笔,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即精神存在。这种存在没有具体的客观形式,它是无形的,存在于我的内心,在我们心中与我们融为一体并为我们所感知,是一种共同存在。因此,当我们进入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之时 ,历史与未来,就成为我们观照与审视“现代”的两个基本参数,它使我们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更加明了,同时也构成了我们考量历史与猜测未来的全部依据。
  
    因而,无论在任何情形下,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当我们开始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梳理一种面向未来的记忆。这种梳理的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有一个更加合理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张文欣新近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集《时代记忆》和《大路歌》(作家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我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就是这样一些思想或者说精神的碎片也许可以说是火花。
  
    从这两本凝聚着作者心血、汗水当然还有智慧的书中,我读出了一份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致力于以文学的形式介入现实的作家的理想与渴望,艰辛与执著以及最后得到的工作与创造的欣喜和快乐。
  
    2 这两本书篇幅不算很大,却大体上囊括了张文欣20多年间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作品。《时代记忆》收录了17个短篇作品,而《大路歌》则收录了四个重要的中篇。从内容上来看,这些作品以写人物为主,据文学前辈南丁所说,这些被张文欣摄入自己生活广角镜头中加以表现和描绘的人物,“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专业不同,文化不同,他们有各自的苦恼和欢乐。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是在各自的生活领域里的创造者、奉献者。”而作者用力最勤的地方,则在于对笔下人物内心世界或者说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挖掘。这种探索与挖掘以追踪人物生活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和探讨它们未来走向的可能性为重点,具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性和现实针对性。在报告文学由于时代、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已经失去20多年前的巨大影响力甚至被一些人认为已经严重边缘化了的今天,张文欣作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广大读者和报告文学界的影响及地位,某种意义上也主要是通过这种主体参与性和现实针对性很强的作品而逐步得到承认的。
  
    从创作伊始,张文欣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始终怀有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他对报告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主体人格十分关注与热爱;三是他特别注重对于文学的内在精神的张扬。
  
    张文欣的报告文学创作起步于我国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的80年代,那时候人们对改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统一,社会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有着强烈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的要求,因而作家在创作中总是十分注意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充满理想主义激情,自然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轰动效应。与其他报告文学作家一样,张文欣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者进入报告文学创作者行列的。而由于自身经历和个性特点的不同,他还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把自己与其他报告文学作家区别了开来,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有着某种更加理性化,更加冷静、客观的特征。比如他写中科院院士陈俊武的中篇报告文学《灿烂人生》,就充分调动了历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多种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陈俊武学习、工作、生活的不同层面,做到了理性与激情、纪实与思辨的有机统一。再比如,世纪之交的希望工程和扶贫工程是我国社会生活中涵盖面甚广、影响力极大的重大事件,它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都具有均等的描述和表现的机会。张文欣紧紧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契机,把心血和汗水挥洒在了对于交通部洛阳扶贫工程的倾心描绘上。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他风尘仆仆,奔走在穷山僻壤,亲身体验着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生存的艰辛、渴望的执著和交通部扶贫工程给山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写出了坚实厚重的《大路歌——交通部洛阳扶贫纪实》。这种以文学的形式对扶贫工程的切近的描写,感染了众多读者,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扶贫工程的善举中来,从而为国家扶贫工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而对于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主体人格的倾心关注与热爱,是张文欣报告文学作品一个吸引读者喜爱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读他的《河洛一叶》,我们不仅随着他那富于诗意的描述看到一个雕塑般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学者、教育家叶鹏,还能够如亲人或者朋友一样极其切近地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包括那些轻易不为人所知的隐秘的内在心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家的个性特征。
  
    3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对于包括人的主体情思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我以为是作家对于人文理想的长期的执著与持守。报告文学这一年轻的文体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强劲生长,再一次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点。
  
    在这个经济节奏成为主旋律、意识形态符号依然强劲的时代里,也许我们大多数人过得并不轻松,像海德格尔所倡导的那种“诗意的栖居”,在今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显得太过浪漫了一点,但对于心灵相对安宁的人文追求应该不为过分。所以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张文欣的中篇报告文学《灿烂人生》《河洛一叶》《守望乡土》《大路歌》等,就理直气壮地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个关于人与自己的可能性限度进行挑战,在挑战中实现对于人文精神的可贵坚守的故事。它们再一次告诉我们:文学创作的使命不仅在于使人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更应使人们通晓人生哲理、追求崇高理想。
  
    报告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文体,其价值和作用是多向的,它既要承担社会报告的任务,也要承担艺术创造的任务,因而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是文字的力量,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的支撑。在这一点上,张文欣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努力,他不仅以一个作家的善于观察与表现,而且以一个思想者的缜密与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份时代记忆档案式的文献。李少咏【原标题:面向未来的记忆——张文欣报告文学印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2008年11月02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张文欣:我和一个城市的两本刊物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