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刘庆邦:作家就是要“感情用事”(2)

2013/7/24 17:58:54 点击数: 【字体:

刘庆邦:作家就是要“感情用事”

 对煤矿的感情,也是那时建立起来的。因为长年在煤矿上跑,对矿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杂乱的井口、破旧的小矿车、满脸煤灰但笑起来一口白牙的矿工——这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煤矿的典型场景,都让他记忆深刻。
  
    直到现在,他还有点儿看不惯那些现代化的采煤机械。他说,现在自己到大煤矿去,看着那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不会有什么兴奋。但到了小煤矿,一看见井口边那些拉煤的骡子就特别有感觉。“越是落后的生产状态,越有文学的因素在里面,也越能体现人的作用。”
  
    那时的他,主要的工作还是跑新闻。在矿务局的几年间,局里下属的煤矿他都跑遍了。后来,他调到北京《中国煤炭报》工作,跑得就更广了,“全国东西南北的矿区,基本上都跑遍了。”有人说:“到陕北,只要提路遥就有人管你饭;到矿区,只要提是刘庆邦的朋友,就有人管你酒。”
  
    最早开始写小说是在1972年。那时的他刚刚谈恋爱,为了增加一点儿“个人魅力”,就拿起笔写了一篇表现老工人厉行节约的小文章——《棉纱白生生》。
  
    到底是做新闻的,文笔究竟不差。这篇在他自己看来是一件“好人好事”的小文章,竟获得了不少文学编辑的好评。但文章虽好,却无处发表,“因为当时全国都在忙着搞生产,哪还有什么文学刊物啊!”
  
    值得庆幸的是,女朋友却由此见识了他的“个人魅力”。等到这篇处女作1978年在《郑州文艺》上发表的时候,他早已经抱得美人归。
  
    作品发表了,刘庆邦心里偷着乐:“原来自己还能写小说啊!”接下来的时间,他一边跑新闻,一边写小说。几年下来,陆续写了《走窑汉》、《白煤》、《断层》、《在深处》等小说,其中多部作品还获得了文学创作大奖。
  
    “我就是要感情用事”
  
    刘庆邦的作品大多写的是煤矿上的事儿。而且,让他声名鹊起、在文坛确立地位的也是煤矿题材小说。
  
    “我曾在煤矿上生活了9年,有生活的积累,也有感情的积累。”他说,“煤矿也是文学的‘富矿’,只要我们挖得深,就可以挖出优质的‘煤炭’。”
  
    曾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的小说《神木》,写的是真实的故事:两个矿工专靠害人赚钱,他们先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打工者害死在矿井下,并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
  
    2000年,这部小说首先发表在《十月》上。随后,《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进行了转载。不久后,《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收到一位湖北矿工寄来的红幅,上书“感谢刘庆邦关注底层的打工者”。
  
    2003年,根据《神木》改编而成的电影《盲井》,获得了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
  
    还有一部小说《燕子》:在一次煤矿垮塌事故中,小女孩燕子的爸爸和其他矿工一起被埋葬在了大山的深处。燕子天天等待着爸爸的归来,但她不知道爸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她问妈妈“爸爸何时回来”,妈妈只能撒谎,说爸爸出差去了,要等小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才能回来。小女孩一边寻根究底,一边苦苦等待着燕子飞回来的那一天……
  
    许多读者用四个字评价他的作品:震撼人心!刘庆邦说,其实震撼他们的是那些矿工和他们的家属。在井下,矿工们的处境越危险,他们的人性也表现得越充分,而这种人性,也让每一个人震撼。
  
    他自己是经常被震撼的:“因为煤矿经常坍塌,矿工随时都有可能会死,他们会说:‘今天晚上把鞋脱在井上,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穿;今天把你搂在怀里你是我老婆,不知明天还能不能搂你做老婆。’”
  
    有一次,他在徐州采访矿难。成百上千的矿工家属挤在井口,守着篝火等着被困井下的亲人。等了4天4夜,当遇难矿工被抬出井口的时候,他的头顶哭声一片。
  
    初学写作时,他曾经计划要写一部《眼泪集》,写下所有他对矿工和矿工家属的悲悯和感动。直到现在,他在写作时还常常被自己笔下的矿工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无法继续写下去。
  
    “我们常常听见一个人指责另外一个痛哭或发火的人,你不要感情用事。但我当初给自己确定的写作宗旨却是,我就是要感情用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 2010-04-1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刘庆邦:作家应该拿作品说话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