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到现在,我并不怎么关注文学现象。我跟踪关注某个作家,希望研究他的一生,这样会发现来自时代、写作和生命深处的东西。我关注经典作家的评论,如最初伍尔夫的读书笔记,萨特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的阐释等,也可以说是作家对作家的评论,那种眼光、入思和表达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还有大评论家的评论,如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那种宏大的精神气场,令我向往。
新时期以来,河南的文学评论取得了与创作相辉映的成就。先是孙荪、刘思谦、鲁枢元三位旗帜型人物,接下来是王鸿生、耿占春、艾云、陈继会、张宁等,后来有何向阳、何弘、孙先科等,使河南的文学评论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从九十年中期开始,鲁枢元、王鸿生、耿占春、艾云等纷纷调离河南,目前,河南评论界力量很薄弱,集中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的就是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青年评论家何弘长期关注河南及国内文学界的创作,近年来,他力图改变评论远离人的生活与生存现实的弊端,尝试以研究和评论的方式对时代问题和人类生存经验进行有深度的表达,在文学评论界显示了难得的现场性和精神力度。此外,还有一些散在高校和社科院系统的青年评论家。总之,力量不象80、90年代那样强劲和集中了。 (刘海燕注:某些观点来自孙荪和何弘先生,特说明并致谢。)【原标题:青年文学评论家刘海燕谈中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