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青年文学评论家刘海燕谈中原文学(3)

2013/7/24 15:19:35 点击数: 【字体:



   刘海燕:我的评论训练,始于九十年代初,师从鲁枢元先生读研究生时。那时是郑州评论界的盛世,以鲁枢元先生的寓所和办公室为聚集地,王鸿生、耿占春、艾云、曲春景、张婷婷等,都时常聚在一起,进行各式讨论和属于心性的交流。他们的专注,他们沉静的热烈,让我感到了一种来自精神生活的召唤。鲁枢元先生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持续的精神状态,认为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在每一个时段,都背离主流学界或主流社会时潮,坚守人文理想,并以非常实在、诚恳、漂亮的文字,清晰地传达出他的思想。这些都是我非常敬重的,对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我避免了学究气和技术套路,使我的评论离文学更近一些。

   从开始到现在,我并不怎么关注文学现象。我跟踪关注某个作家,希望研究他的一生,这样会发现来自时代、写作和生命深处的东西。我关注经典作家的评论,如最初伍尔夫的读书笔记,萨特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的阐释等,也可以说是作家对作家的评论,那种眼光、入思和表达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还有大评论家的评论,如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那种宏大的精神气场,令我向往。

   新时期以来,河南的文学评论取得了与创作相辉映的成就。先是孙荪、刘思谦、鲁枢元三位旗帜型人物,接下来是王鸿生、耿占春、艾云、陈继会、张宁等,后来有何向阳、何弘、孙先科等,使河南的文学评论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从九十年中期开始,鲁枢元、王鸿生、耿占春、艾云等纷纷调离河南,目前,河南评论界力量很薄弱,集中从事文学评论工作的就是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青年评论家何弘长期关注河南及国内文学界的创作,近年来,他力图改变评论远离人的生活与生存现实的弊端,尝试以研究和评论的方式对时代问题和人类生存经验进行有深度的表达,在文学评论界显示了难得的现场性和精神力度。此外,还有一些散在高校和社科院系统的青年评论家。总之,力量不象80、90年代那样强劲和集中了。 (刘海燕注:某些观点来自孙荪和何弘先生,特说明并致谢。)【原标题:青年文学评论家刘海燕谈中原文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华副刊 2012年09月1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