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历史 淡定的人生才有味

2013/7/24 9:39:12 点击数: 【字体:

    东晋赫赫有名的谢安来到人间时,肯定没有想到他会以淡定名垂史册。他年少时的言谈举止就注定了这是位用从容不迫、闲庭信步撬动历史杠杆的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淡定的人生才有味。

  “风神秀彻”,年少成名

  公元320年,正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某一天,天空如同往常一般碧蓝如洗,大地也是一样温暖,似乎普通得不得了。不过,这一天却因为一个人的降生而变得不同寻常起来。这个人就是谢安。

  俗话虽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我们姑且无视之吧,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能够享受一些特殊待遇的!

  不过,抛掉谢安的家世,按“宁当太平犬,莫做乱离人”的原则,谢安选这个时候来到人间,显然不太是时候。

  谢安出生的三年前(317年),西晋最后一任皇帝晋愍帝遇害,西晋灭亡。当时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第二年三月称帝,也即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不过,这位开国皇帝徒有虚名,真正让他坐上龙椅的,是以北方逃五胡之乱的世家大族王导、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特别是王导,是东晋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晋元帝只是个摆设,所以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然而有一件事却是当时人都看得出来的,那就是,晋元帝这个傀儡皇帝从始至终都没有甘心做傀儡。

  谢安出生这一年(320年),后赵帝国皇帝石虎把东晋帝国在长江以北唯一的财产冀州抢夺到手,东晋的微弱让王敦铭记在心。王敦当时就想废掉晋元帝,自己当皇帝,但晋元帝却不想束手待毙。他在朝中挑选与王敦不合的人作为自己的亲信,并派一位亲信到湘州(今湖南长沙)担任刺史,以控制在武昌的王敦。第二年,晋元帝又派亲信镇守合肥和淮阴,名义上是北伐,实际上是对武昌的王敦实行战略包围。

  王敦的智商足够看清晋元帝的鬼把戏。322年,三岁的谢安还在自家庭院玩耍时,王敦在武昌起兵,宣称皇帝身边有奸人,他要清君侧。王敦的部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建康,但他突然放弃了当皇帝的想法,只是把晋元帝的亲信屠杀一空,晋元帝在这年十一月,郁郁而终,晋明帝即位,但大权还在王敦手里。

  王敦这次清君侧的军事行动,对谢家没有任何影响,谢家仍然过着他们优哉优哉的日子。

  老实说,在当时的东晋帝国,谢家应该算是混得非常不错的世家大族,古人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这“王、谢”就是东晋两大世族王家和谢家,谢家就是谢安家。

  也就是说,谢安投了个好胎,拥有了一个比较不错的起点。不过很多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都用他们的行动证明,有了较高的起点并不意味着以后也能拥有较高的成就。所以,一切都只是刚开始,一切也都皆有可能。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谢安的幼年生活肯定是无忧无虑的。就像许多大户人家的孩子一样,家中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然后在长辈的督促下,熟读各种典籍:《论语》《春秋》或者还有《道德经》《庄子》等;当然免不了还得临摹名家字帖。

  谢氏这么个大家族的任何一位掌门人自然不会忘记对下一辈的书法熏陶,毕竟一手好字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门面工程。

  若是通常来说,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非常天才的孩童,恐怕几岁就能冒出会赋诗谈经的神奇传闻了。

  但是这种神迹并没有出现在谢安身上。

  对此,我们可以作个推断:也许谢安的确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素质,但是谢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并不需要这种无谓的名声,以低调发展为原则,因而外面才没有到处传说谢安的天才事迹吧。

  若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谢氏希望的这种低调局面在谢安四岁的时候便被打破了。

  大概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陈郡谢氏家族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东晋帝国吏部尚书、桓氏家族的桓彝。

  桓氏家族也是豪门望族,在当时的东晋,地位仅次于王、谢二家族,特别是桓彝,是个众人都赞许的名士。桓氏家族后来能够那么风光,基本上都是他奠定的根基。

  这一次桓彝来拜访谢氏家族,应该属于高门大族间的相互走动,也就是俗称的“串门”,实属平常。

  而谢氏对于桓彝的来访也并不怠慢,备好席,上好茶,礼节上十分周到,其间还让家族中的小一辈出来见礼,四岁的谢安便在其中。

  此时谢安虽然尚幼,但是气度却一点也不寻常,稚嫩的脸上已经隐隐显出了一些恬淡的从容。

  桓彝乍一看到这么个气质不凡的小孩,心中惊讶不已,认为谢氏家族果然不愧是世家门阀,底蕴深厚,就连小孩都如此出色,嘴上不住地称赞说:“好一个风神秀彻的孩童,以后的成就定然不会比王东海低!”

  王东海便是王承,曾担任过东晋的东海太守,清心寡欲、善于清谈,被时人推许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

  这样说来,桓彝对谢安的这个评价可谓是相当之高了,要知道,东晋时候流行看相,而且主要是看人的“风神”,也就是风度、气质之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桓彝的一句“风神秀彻”,等于就把谢安捧到了普通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于是年仅四岁的谢安便就此出名了。

  由此可以看出,得到名人一句好评,胜过自己奋斗几十年。但大人物看过的人恒河沙数,不是非凡之才必不能入其法眼,谢安能入桓彝的法眼,足见他的风度气质已非常人所能比。

  清谈,学而有术

  确切地说,谢安出名太早了。民国小女子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的确,人生短短几十年,越年轻精力越旺盛,玩起来就会越有快感。而玩起来的资本当然就是要出名,在闲话和掌声中骄傲地展现自己的一切,那才叫人生。

  西汉的霍去病17岁时就是一个大帝国的三军总司令,何等威风!不过,问题恰好出在这里,出名早是好事,也是坏事。战国末期秦国的甘罗12岁时担任宰相,可只一年时间,便销声匿迹。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出名更早,但后来才华平平,沦为最普通的凡人。竹子的生长肉眼可见,可外强中干,松柏十年才见其生长,但百年不倒,天下任何事物都是如此,速成的东西必不耐久。成名其实也是如此。

  不过谢安却是个例外。

  人类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智慧无法均等,有高低之分,据东汉思想家王充解释说,智慧高的人先天禀赋强,智慧低的人先天禀赋弱,甚至没有。所以你很容易看到,有些人略用力就能闻一知十,而有些人闻一只知一,甚至连“一”都不知。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灵感至关重要。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可能就是我们先天而具有的智商。

  谢安的智商我们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从他少年时学习过程中的许多事情中可以看到,他的智商和他的情商一样都很高。

  谢安涉猎极广,几乎无书不读。读起书来从不知疲倦,倘若有不懂的地方,向来都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他真的弄通了才算完。

  有一次,他听当时的大学问家阮裕讲《白马论》,有些地方不能理解,就反复地询问。

  《白马论》其实就是&ld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英大网 2013-02-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