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PREFACE
两个人各拿一把手枪,背靠背站立,然后各自向前走五十步,转过身,随着公证人一声口令,他们同时开枪,打死谁谁倒霉。
这是决斗。曾经在欧洲盛行。
中学时,我沉迷于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对这样的情节印象深刻。某种场合,某个贵族受了侮辱,拿起手套扔向对方,这意味着一次挑战。双方约好公证人、时间、地点、武器,一次决斗就发生了。
这是公平决斗。不论身份、地位,皆亲身相斗,不用打手,也不用“代驾”,绝不会偷袭和暗算。
规则被严格遵守,孱弱或卑劣者,将名声扫地、生不如死。
不仅个人决斗,战争也如此。骑士精神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恪守规则,视荣誉胜过生命,胜负重要,胜得光明正大更重要。
骑士们遵从的战争规则:不攻击非战斗人员——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不对毫无防备的骑士发动攻击——须等对方披挂整齐再进行战斗,俘虏了骑士待如上宾——陪同吃饭喝酒沐浴。
由于骑士精神的存在,那时欧洲战争的死亡人数一直较低。1644年马斯顿荒原之战,双方共死亡四千人,被视为英国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战争。
摧毁这个传统的,是拿破仑。在横扫欧洲的过程中,拿破仑确立了作战核心目标:不择手段,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这种战争观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把屠杀演绎到极致。西方学者认为,直到伊拉克战争,人类才又回到了对战争进行自我约束的有限战争时代。
中国有没有过“骑士风度”?答案是肯定的,宋襄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是在恪守一种既定的规则,一种“君子风度”。以宋襄公的失败为标志,战争礼仪被摧毁,战国时期,一场战争动辄死亡数十万人。
中国和欧洲对比,骑士风度的丧失,早了两千多年。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讨论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文章中,两次提到宋襄公。他认为中国的“男子汉”与西方贵族骑士不同,中国人崇尚忍耐和气量。宋襄公代表的贵族规则在嘲笑声中崩塌,“兵不厌诈”兴起之后,能忍耐、有谋略、擅长随机应变,成为中国男性英雄的特点。
在某些西方人的印象里,中国人有了一个特点:狡猾。客观地说,这不只是偏见。
“兵者诡道”与杀人盈野
泓水之战后,随着《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掠于饶野”等原则的广泛运用,春秋时期尊礼重信、“治兵以礼”的传统走向覆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大规模残酷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泓水之战后,在日趋残酷的战争背景中,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孙武。不止在军事领域,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他至今仍是广受推重的人。
《孙子兵法》主张“兵者诡道”,“兵以诈立,以利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成为取胜之道,为了胜利,可以“掠于饶野”,“堕其城,毁其国”,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
当所有将领都奉行这些原则的时候,战争就越来越残酷,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如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越残忍,人心越凉薄。
顾炎武曾比较春秋与战国之不同:“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治兵以礼”与君子风度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一次次放弃有利战机的奇特之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恪守当时再度为人重视的周王朝的战争规则:“治兵以礼”,“正而不诈”,体现的是一种仁义精神、君子风度,只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
泓水之战,面对强大的楚军,宋襄公一次次放弃有利的作战时机,最终惨败。他为何要这么做?如果以成败论英雄,泓水之战中的宋襄公怎么都难以理解。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次奇特的战争做出了很多阐释。
南京大学教授颜世安认为,自齐桓公创霸运动以后,中原诸侯国确实勃兴起礼仪道德的风潮。他推论,正是有这样的背景,性格主观偏执的宋襄公,才做出了那样奇特的选择。
阐释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宋襄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其实是在恪守一种由来已久、当时再度为人重视的战争规则。
周王朝建立后,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宗法制和土地国有制,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把土地赐给卿、大夫,叫“立家”。
周王室强大的时候,诸侯不可能相互抢夺封地。战争多以显示力量, 或使对方屈服为目的。在此背景下,周王朝的军事思想是“治兵以礼”,奉行“仁义之兵”,强调用兵应该“正而不诈”,“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明其理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明其义也。此所谓文王之战也”。
虽然是战争,也强调仁义精神,不往死里打,严格限制战争的程度与范围,不允许无节制地使用暴力。“君子不重伤, 不禽二毛”,都闪烁着仁义精神。
当时打仗与决斗很相似,双方约好地点、时间,列好阵势,击鼓作战。
春秋前期,礼崩乐坏,夷狄南北夹击中原,各国普遍缺乏安全感。齐桓公洞察此情,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做事极有君子风度,归还以前侵占周边各国的领土,率兵救燕存卫,因此获得诸侯拥戴,成为春秋第一霸。齐桓公的举动,引领“仁义之兵”的传统再度复兴。但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不可避免。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大地上,似乎不可能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相安无事,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实现大一统。
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用地理因素解释历史,认为是黄河、季风气候、400毫米降雨线等三大地理因素,导致自然灾害频仍、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中,小国无法生存,必然形成大一统的帝国。
从春秋前期开始,各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日趋激烈,“治兵以礼”的传统不可避免地走向覆灭。宋襄公恰好处在节点上,泓水之战的惨败,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