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子夏易学考论(9)

2013/7/15 8:54:24 点击数: 【字体:

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个易学系统,而他的这种做法实源于孔子。由上文考证,可知孔子已有向弟子同时讲授《周易》和《归藏》的两大易学系统的做法。由此启发我们思考一个较宏观的问题:在孔子之后儒家传《易》这个大的体系中,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个系统的做法是否一直承袭下来?换言之,在儒家的易学传承体系中,是否象传统所认为的那样只有《周易》系统,还是除了《周易》系统之外,还有《归藏》系统?以前,由于文献的限制,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无意义问题。但是帛《易》的出土,使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已具有了意义。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易经》,其六十四卦之序是由上卦与下卦按一定规则重合而成。上卦之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之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上卦与下卦之序乍看不同,实质上是一样的,六子卦都是按少、中、长顺序排列,只不过上卦把八卦分为乾阳卦和坤阴卦两组。可以看出,下卦之序与《归藏·初经》卦序完全相同。我们知道,卦序是判断易学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按传统说法,之所以有《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大易学系统的不同,是因为卦序不同:六十四卦重卦之序,《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周易》首《乾》,三种系统的卦序是不同的;八经卦的六子之序,《归藏》是按少、中、长排列,而《周易》是按长、中、少排列(《连山》还不清楚)。因此,虽然帛书《易经》的经文(即卦爻辞)用的是今本《周易》古经的卦爻辞,但从八经卦卦序与《归藏》相同这种更重要的因素考虑,与其把帛书《易经》归属于《周易》系统(现在帛《易》研究者的一般做法),不如把它归属于《归藏》系统可能更合适一些。另外,与帛书《易经》重卦卦序不同,帛书《易传》所用的重卦卦序是今本《周易》古经的卦序,应属于《周易》系统。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整个马王堆帛《易》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古代易学系统,即《归藏》系统和《周易》系统。

  帛《易》传习于西汉初以前。子夏传授《周易》和《归藏》在战国早期,子夏所传《归藏》入魏襄王冢在战国晚期之初。从本文以上的考证看,这其中透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让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先秦至汉初儒家易学传承不是仅仅只有一个《周易》系统,而是有两个,即同时还有《归藏》系统。也就是说,先秦至西汉初,儒家在易学传承中,既传承《周易》系统,也传承《归藏》系统。当然,这一事实的充分证明,还需要更多的文献和进一步的研究。在以前的研究中,由于文献不足,这一事实被人们忽视了。过去人们一直重视的是儒家易学中的《周易》传统,现在由于这一事实的揭开,我们发现古代儒家易学的流传比原来想象的要丰富的多,复杂的多。作为古代易学三大系统之一的《归藏》,并不是象原来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早已亡佚,而是和《周易》一样,一直到西汉初还在儒门易学中流传着。

  由此,考虑到先秦至西汉初《周易》和《归藏》这两大易学系统在儒门的流传,虽然其具体全部的情形现在还不能搞清楚,但是从本文上面的考证,我们可以说,子夏在这一传承过程中,应该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隋唐人对子夏传《易》之功的评价是有根据的。【原标题 :子夏易学考论】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朱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A].程树德.论语集释(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李鼎祚.周易集解[M].姑苏喜墨斋刻本.

[4]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孙冯翼,臧庸.子夏易传[M].嘉庆十二年刊问经堂丛书本影印.

[7]张心澂.伪书通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8]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M].易学集成(三)[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0]濮茅左.(楚竹书)周易(释文)[M].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2.

[12]刘大钧.西汉古《易》考[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1).

[13]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综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王应麟.困学记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5]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J].哲学研究,2001,(11).

[16]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刘彬.《大戴礼记·易本命》象数发微[J].周易研究,2003,(1).

[18]刘彬.《孔子家语·执辔》篇易学象数发微[A].黄怀信,李景明.儒家文献研究[C].济南:齐鲁书社,2004.

[19]刘大钧先生对此有详论,他说:“《易》之‘今义'确立于孔子而称‘今',《易》之‘古义'由来已久而称‘古'。”“《易》之‘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浓郁人文关怀,而《易》之‘古义',则更多地关涉明阴阳、和四时、顺五行、辨灾祥等卜筮之旨。”刘大钧先生所称“今义”,我们称为“新义”。见刘大钧撰《〈周易〉古义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42—150页)。

[20]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M].文物,1995,(1).

[21]朱震.汉上易丛说[M].通志堂本.

[22]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J].周易研究,2001,(2).

[23]任俊华,梁敢雄.《归藏》源流考——兼论秦简《归藏》两种摘抄本的由来与命名[A].刘大钧.大易集奥(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5]任俊华先生、梁敢雄先生认为:“通过子夏在魏国不论政治生活还是学派传承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史实来推测:是子夏将孔子所得卦书《坤乾》带到魏国,也许经过了子夏之徒的修订改编,最后以俗名《阴阳卦》传入魏而入魏王冢。”见任俊华、梁敢雄撰《〈归藏〉源流考——兼论秦简〈归藏〉两种摘抄本的由来与命名》(刘大钧主编《大易集奥》(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26]如饶宗颐先生和于豪亮先生皆指出这一点。见饶宗颐撰《殷代易卦及有关占卜诸问题》(《文史》第二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于豪亮撰《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1期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子夏与《论语》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