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个问题,古人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除卜子夏外,约有下列五种看法,对此我们作一考辨:
(一)汉人韩婴,清人张惠言、臧庸、近人张心澂等持此观点,此种观点影响较大,信从者较多。张惠言《易义别录》卷十四曰:“刘向父子,博学近古,以为韩婴,必当有据。”臧庸于所辑《子夏易传》的《序》中曰:“庸以子夏之为韩婴,当以《七略》《七志》《七录》为据,汉晋六朝人所言不谬也。‘婴'为幼孩,‘夏'为长大,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韩易》十二篇者,上下经并十翼也。今本《汉书》脱‘十'字,当据刘议补之。”[6]此说本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论证“子夏”为韩婴之字,改《汉书·艺文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认定《七略》的“《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即班固据《七略》而成的《汉书·艺文志》的《韩氏易传》十二篇。此论证有一定道理,但也甚有问题:且不说“子夏”是否真为韩婴之字,依臧氏说法,刘向在《七略》中两录《韩氏易传》一书,岂不重复?再者,臧氏改《汉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并不能成立。《汉志》“《易传》”下列《周氏》、《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皆为二篇,“《韩氏》二篇”不可能有脱文的错误。因此,臧氏的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张心澂《伪书通考》云:“案《汉书·艺文志》曰:‘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去浮沉,取其指要也。'其《六艺略》载籍‘《韩氏》二篇'注云:‘名婴',据《七略》以指要为题,他词或删或入注。‘《韩氏》二篇'即《七略》之‘《易传》子夏韩氏婴'二篇也。”[7]张心澂的论证比臧庸更深入,他是以《六艺略》为《七略》的删要本,《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经删要后成为《六艺略》的“《韩氏》二篇”。按臧庸、张心澂的看法,刘向、刘歆的《七略》中没有记载卜子夏的易学著作。考《汉书·刘歆传》:“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刘向传》载刘向在上封事中数引《易》,可知刘向治《易》渊源有自。他在其《说苑·敬慎》中记卜子夏向孔子问《损》《益》之道,必有所本,因此《七略》中载有卜子夏的易学著作,是有根据的,只是他的记载不很明确而已。实际上,刘向、刘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的记载下面还有一句话:“汉兴,韩婴传。”这值得我们注意。对此一种较合理的解释是:卜商的《子夏易传》,在汉初由韩婴传之。考《汉书·儒林传》,韩氏《易》所自受不明,但确不属上引《史记》《汉书》自商瞿至田何的一系。刘向、刘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的记载,很可能透漏出这样的信息:韩婴易学,很可能就属于子夏这一系。
又,宋翔凤认为,韩婴作《易传》,韩婴之孙韩商传之,子夏是韩商之字,故以之命名为《子夏易传》。宋翔凤《过庭录》卷一曰:“《汉书·儒林传》云:‘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翔凤案子夏当是韩商之字,与卜子夏名字正同,当是取传《韩氏易》最后者题其书,故《韩氏易传》为《子夏传》也。”宋翔凤的论证是不可信的。其一,子夏为韩商之字,乃宋氏臆测,于史无征。其二,宋氏之所以能推测韩商之字为子夏,恰恰是受孔子弟子子夏其名为卜商的启发,而作出韩商其字为子夏的错误推论。因此,宋氏其说不成立自不待言。
(二)楚人馯臂子弓。《经典释文·序录》于“《子夏易传》三卷”下引曰:“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案馯臂子弓为子夏门人,《史记索隐》和《正义》皆引应劭曰:“子弓,子夏门人。”他除了传承商瞿一系的易学外,也当传承子夏《易》。后人认为《子夏易传》为馯臂子弓所作,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三)汉人丁宽。此说见于荀勖《中经簿》,其曰:“《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这种后人的说法不可信,《汉志》已载“《丁氏易传》八篇”。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缘由,丁宽为商瞿、馯臂子弓易学的一系,当传馯臂子弓亦即子夏易学的古义,因此误将丁宽作为《子夏易传》的作者。
(四)汉人杜邺和(五)汉人邓彭祖。南宋孙坦《周易析蕴》云:“世有《子夏易传》,……疑汉杜子夏之学。”南宋赵汝楳《周易辑闻》曰:“彭祖传梁邱之学,如以子夏为彭祖,犹有仿佛。”这两种看法都是以二人皆字子夏为据,不足凭信,朱彝尊《经义考》驳之曰:“孙坦疑是杜邺,赵汝楳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也。然绎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8](第42页)
总之,从以上文献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子夏易传》为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的易学著作,卜子夏传《易》,还是很有根据的,并不能推翻。下面我们从《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古籍所引子夏于孔子问《易》的一些资料,一方面进一步证明《子夏易传》确为子夏所作,另一方面来探讨子夏的易学思想及特色。
二、《子夏易传》佚文考
《子夏易传》唐时尚存,但已有残缺,至南宋时亡佚。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宋朱震《汉上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楳《周易辑闻》等书中引用的一些内容,可稍窥子夏的易学面貌。另一方面,出土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一些资料[9][10],可与古籍所引《子夏易传》相比照、印证。下面我们对《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作一具体考察。
(一)《周易正义·卷首》曰:“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