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子夏易学考论(8)

2013/7/15 8:54:24 点击数: 【字体:

”[23](第62页)这是正确的。晋《中经》的《归藏》应该就是来自于汲冢竹书,汲冢竹书中应该有《归藏》。

  汲冢竹书的《归藏》应来自于子夏所传。从上面的考证,我们已知子夏熟知《归藏》。孔子没后,子夏居住讲学于魏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在位公元前446——前397年)。”《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李贤注曰:“《史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西河,据钱穆先生考证,在东方河济之间,“当在今长垣之北,观城之南,曹州以西,一带之河滨”[24](第145—149页),在魏境。时当战国之初,“魏文侯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于先秦学术兴衰,关系甚巨。”[24](第149页)《吕氏春秋·举难》:“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公元前475——前400年),敬段干木(公元前465——前395年)。”而田子方、段干木皆为子夏弟子。又,为魏文侯相的李克(公元前455——前395)也为子夏弟子。当时的魏国为子夏的学术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从李贤所见《史记》言“教弟子三百人”,可以想见子夏讲学之盛况!子夏在魏国讲易学,当既讲授《周易》,也讲授《归藏》,他的弟子当承受《周易》和《归藏》并传之。在子夏去世约120年后,魏襄王墓所入葬的《周易》和《归藏》等《易》书,应为子夏所传者。任俊华、梁敢雄两先生指出,魏王冢中的《归藏》应来自于子夏之徒所传习者,是有道理的[25]。

  那么,子夏所知的《归藏》又来自于那里呢?这有两种可能,从上引《孔子家语·执辔》的那段内容看,子夏“闻《易》”,并请教孔子“敢问其然乎?”而孔子回答“吾昔闻老聃”,可见子夏所了解的《归藏》,可能是受于别人,并且这种可能性很大。这是一种可能,但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子夏《归藏》也受之于孔子,因孔子已得《归藏》,并研习和向弟子讲授《归藏》。于此我们有两条证据。其一,《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可见孔子得《坤乾》(即《归藏》)并观之。其二,《说苑·敬慎》记载孔子向子夏讲《易》,其中说:“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孔子所说,从卦序上看是今本《周易》古经卦序,即“损”指“《损》”卦,“益”指“《益》”卦,“缺”指“《夬》”卦,他以“缺”解“《夬》”,当是本之于《归藏》。案王家台秦简《归藏》《夬》卦作《子夏易学考论》,廖名春先生考证:“疑子夏易学考论即罽之省文。《说文·网部》:‘罽,鱼网也。从网,剡声。子夏易学考论,籀文锐。'‘罽'古音为月部见母,与‘夬'同。《释名·释言语》:‘夬,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终始也。'决通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小尔雅·广诂》:‘缺,隙也。'卦画上六象器物有缺口,故名为‘夬'。因此,‘罽'当是‘夬'之借字。”[22](第17页)可见《归藏》中《夬》作《子夏易学考论》,正表“裂缺”之义。又,今本《周易》古经《夬》九三爻辞“君子夬夬”,九五爻辞“苋陆夬夬”,帛书《易经》作“君子缺缺”和“莧勒缺缺”,今本作“夬夬”处,帛本作“缺缺”。学者已发现,帛书《易经》在文字上与《归藏》有密切关系,[26]由此推想《归藏》《夬》卦当作“缺”义。孔子向子夏讲《易》时,以《夬》为“缺”义,正说明孔子对《归藏》的熟悉,也说明孔子已向弟子讲授《归藏》。又,《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春秋纬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云:‘《阳豫》,夏、殷之卦名。'是孔子用异代之筮。”《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问曰:《春秋说》云‘孔子欲作《春秋》,卜得《阳豫》之卦。'宋氏云:‘夏、殷之卦名也。'孔子何故不用《周易》占之乎?答曰:盖孔子见西狩获麟,知周将亡,又见天命有改制作之意,故用夏、殷之《易》矣。”《阳豫》之卦,是属于夏《连山》还是殷《归藏》虽不能确定,但孔子熟悉《周易》之外的易占是可肯定的。

  《论语·子张》记子夏之语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皇侃《论语义疏》曰:“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人当广学经典而深厚识录之不忘也。切犹急也,若有所未达之事,宜急咨问取解,故云切问也。近思者,若有所思,则宜思己所已学者,故曰近思也。能如上事,虽未是仁,而方可能为仁,故云仁在其中矣。”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谆谆教导弟子之切要,子夏以博学厚记切问近思为仁之方,可见子夏对学问追求之重视,也可想见子夏对古代文献如饥似渴的学习和广博精熟的掌握。由此思之,子夏对《归藏》的学习和掌握,很可能是既受之于别人,又受之于孔子。子夏熟知《归藏》,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四、结论和余论

  总之,由以上考证,我们似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孔子的弟子子夏应有学《易》传《易》之事,《子夏易传》的作者应该是子夏。

  (2)子夏的易学,应该主要受之于孔子。他较好地继承了孔子的易学思想,既了解《易》之“古义”,又能深入领会孔子所创发的《易》之“新义”。

  (3)子夏学《易》传《易》,除了《周易》之外,还应该有《归藏》。

  关于本文所考证的第三点子夏与《归藏》的关系,还可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此我们简要地讨论一下,当作本文的余论。子夏为儒门弟子,他在传《易》时,既传《周易》,又传《归藏》,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1期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子夏与《论语》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