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京华时报》总编吴海民:下个10年要三个给力

2013/7/9 14:54:55 点击数: 【字体:

《京华时报》总编吴海民:下个10年要三个给力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左)接受搜狐网副总编辑、新闻中心总监张帆(右)专访

    访谈摘要:2001年的5月28日,北京街头的报亭报摊上多了一份崭新的都市报-《京华时报》,这份将自己定位为“北京人的都市报”的报纸如今已走过了十载春秋,十年后的今天,《京华时报》已稳居北京都市报第一阵营,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一套独树一帜的报道风格和理念。在《京华时报》即将迎来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时刻之际,《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海民先生(以下简称吴)作客搜狐传媒频道总编访谈,与搜狐网副总编辑、新闻中心总监张帆先生(以下简称张)及搜狐网友一同畅谈《京华时报》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及报纸的未来规划。

    张:吴总您好,首先祝贺《京华时报》5月28日迎来第十个周年纪念,首先请您先回忆一下,十年前的那段日子您在做什么?

    京华诞生记 它刚一问世 变是个成人了

  吴:十年前的5月21号是报纸第一次试刊,在这之前报社在一个月内紧急的招聘了三千人,他们报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郊外去军训。为什么要军训,因为大家来了互相都不认识,也没有共同的文化,没有共同的理念。这样一支队伍面临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迅速的融合。迅速按照统一的编辑理念,统一的办报的思想,当时在北京军区的电子对抗营去军训。当时条件非常艰苦,那个时候拿手机的人很少,都是BB机,要求一律关闭,和外界切断任何信息,进行了整整一个礼拜封闭式魔鬼式军训。白天是走步,上军姿,打枪等等这些军训项目,晚上是新闻及办报方面的业务培训。应该说现在主要的采编、发行骨干人员都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张:那么试刊的效果如何?

  吴:军训之后4月12号开始正式为试刊做准备,这时候离试刊就只有很短的时间了,当时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做内容。全社上下对这份报纸的期望都很高,希望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成熟的报纸:当时我提出七个一步到位,一是一开始这个报纸从内容是完全成熟的报纸。二是一开始它就应该是版面足够多的报纸,当时北京的报纸都是32个版,我们要求一开始要40个板。三是要一开始它就是一个日报,当时有些报纸是逐渐逐渐加刊增期的,先办周三办周五,我们《京华时报》一开始就要办成一个日报。四是这个报纸的发行一下子切掉北京早报零售市场一半的市场。五是《京华时报》的广告在创刊之日起就应该形成一定的规模,就应该有效广告,就应该有现金收入。六是《京华时报》队伍一开始就要有比较好的装备,各种通讯手段,各种采访的工具应该全部配上齐全。七是一开始和网络并行,在创刊当天京华网就应该同时上线。短短的时间内,按照这七个一步到位的要求来做的。

  张:现在想起来会不会觉得这七个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比如零售市场占一半,比如广告马上形成规模会有收入盈利,会不会压力很大?

  吴:是的,压力很大,但是我们有明确的观点。就是这份报纸一开始就应该是一棵大树。一出生就应该是一个成人。

  在《京华时报》创刊之前,北京都市报市场基本上被瓜分完毕,在这种市场格局当中,《京华时报》想冲出来,慢慢长是不行的。必须一步到位,必须一下子撑开这一片天空,必须这样做的。事实上,我们也都在几方面也都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比如说报纸创刊当天我们就40个版。当时那个《北京晚报》只有32个版,那个时候《北京晨报》只有16个版,《娱乐信报》只有24个版。我们版面就足够多,内容也还比较丰富。

   《京华时报》总编吴海民:下个10年要三个给力
《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 吴海民接受访问

    30万份一售而空 刷新国内报纸创刊当天首发量纪录

  张:听说首发当日30万的零售全部卖光了。这是怎样办到的?

  吴:要讲发行,这里面有很多《京华时报》独到的技能。比如说,我总结了几条:一、先声夺人,我们发行之前就应该把市场烘热。烘热市场的手段就是要向市民推销,还未诞生的报纸。推销的办法就是做广告。那个时候媒体给自身做广告还没有过,这是我们首创的。《京华时报》那个时候的广告铺天盖地,比如说每个地铁站的两端都有《京华时报》的广告,我们在北京的路牌大概是一千多路牌,那个时候北京城还小,相当密集。比如说车身广告,那个时候大概有30多条公交线。

  当时的广告投入很高,比如说广播,交通台、文艺台,电视,北京电视台。平面广告,包括北青、北晚、环球、北晨都做我们的平面广告,而且是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了。所有的广告只有一句话:《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大家并没有看到这张报纸,因为它还没有诞生。但是通过广告大家知道这张报纸就要诞生了,它是什么报纸?它是一个都市报,这是一点预热市场,先声夺人。

  还有促销手段,我们的促销无论从它的规模还是从它的方式都使北京市民感到意外,一是促销的方式,方式我们当时是一份《京华时报》一瓶汇源果汁,当时一份报纸只有五毛钱,那一瓶汇源果汁两块钱。这种促销方式在北京人看来不好理解,其实在其他城市,乃至国外,都是有先例的。比如当时的《苹果日报》创刊当天就是一份报纸一个苹果。但是在北京,大家觉得非常新鲜。这类新颖的促销连续做了一个礼拜。

  我们在地点选择上做到了一线两点和一个面:当时覆盖了地铁一号线所有的地下站点,在地铁促销这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这是我们主战场。还有首都机场和西客站以及北京一百个小区,一号线,两点首都机场、西客站,一个面一百个小区。当天我们30万份额全部卖完了,这也创造中国报纸创刊当天首发量新的纪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搜狐传媒 2011年05月2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