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放光——记开封市豫剧院副院长李英
2012/5/25 16:09:4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李英:开封市豫剧院副院长,主演之一,第七届“香玉杯艺术奖”得主,,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76年入杞县“五七”大学艺术班学习。1979年入杞县豫剧团。1984年作为技术拔尖人才调入开封市豫剧院,同年被保送到商丘市文化艺术学校进修。1987年毕业后回开封市豫剧团工作至今。从艺20余年,主攻青衣、闺门旦、刀马旦,先后主演了《秦雪梅》(饰秦雪梅)、《窦娥冤》(饰窦娥)、《绣花女》(饰绣花女)、《梨花归唐》(饰樊梨花)、《抬花轿》(饰周凤莲)、《穆桂英挂帅》(饰穆桂英)、《秦香莲》(饰秦香莲)、《哑女告状》(饰哑女)、《玉堂春》(饰苏三)等近二十部大戏。因扮相俊美,唱腔清越,功底坚实,表演逼真,深受观众喜爱和专家好评。曾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祥符杯”和“菊城杯”戏曲大赛表演金奖及“十佳优秀演员”荣誉称号等。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已经10点多了,李英突然来电话:“杜老师,我遇到个难题。今天领导找我谈话,任命我为豫剧院副院长,这可咋办呀?”从她的声音里听得出,她有些激动,但更多的是迷茫和惶惑。当时,我为她高兴,立即表示支持:“啥咋办呀,干嘛!”她说:“您是了解我的,我只会演戏,当领导可不会。”我鼓励她:“拿出你学戏的那种精神学习当领导,肯定能胜任。”她沉默良久,喃喃地叹道:“难!难呀!”
放下电话,我忽然想起十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李英打来的电话:“杜老师,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获得‘香玉杯艺术奖’啦!”我听后同她一样高兴和激动,向她表示了诚挚的祝贺。
相隔十年的两个电话,都是向我报告喜事、好事,前一次是艺术上的成就,她由衷的欣喜;而这一次职务上的升迁,却让她感到不知所措。这正是李英真实可爱的一面:她是个以极强的责任心对待工作,以执著的精神对待艺术的青年人,而面对世俗和名利,她却显得单纯和淡泊。
(一)
李英出生在杞县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父母一心想把聪明伶俐的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将来能有个好工作,好前程。然而,他们却不知,由于受到两位在县剧团当演员的邻居的影响,他们的宝贝女儿早已悄悄爱上了戏曲,并暗自下定决心,将来要当戏曲演员。机会很快就来了。县剧团要成立一个“娃娃团”,面向社会招生。李英赶紧向父母提出报考的要求,可是父母坚决不同意。为了不放过这次机会,她表面上顺从父母,却不露声色地去剧团报名应考。剧团的老师们也早已瞄上了这棵好苗子,随即录取了她。这时,她恳求剧团的老师们到自己家里做父母的工作,终于化解了矛盾,李英的愿望实现了。
(二)
李英进了娃娃团,如鱼得水,起早贪黑地苦练基本功,在技艺上的快速进步,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她们懂得“独苗难长”的道理,便挑选几个年龄相仿的女学生,与李英同排一出戏、同演一个角,让她们在竞争中长知识、学唱腔、练表演,这几个学旦角的女孩儿很快都成了娃娃团的戏尖子,6个月之后,开始登台演出。
观众是最公正、最无私的评论家和主考官,当这群小旦角公演一阵子后,很快便被戏迷观众筛选出了三个“最佳”,因她们三个的名字末尾都带有“英”字,于是娃娃团中的“三英”便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佼佼者。
娃娃团的名声渐渐传开了,豫东很多县里都邀他们去演出。有一天,到了沈丘县城,剧院经理见娃娃团报出的首场戏是是金子总会放光李英主演的《秦雪梅》,立即摇着头说:“改改戏吧,这出戏几天前有位豫剧界的名家刚刚在这里演过,你们紧接着又演这出戏,能打响吗?而且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不是摆着要演砸吗?”娃娃团的领导没改主意,婉转地要求演演试试,并坚持派李英担任主演。事实证明:《秦雪梅》不仅没演砸,而且连演一周没有掉座。剧院经理服了,观众也热议起来,都说:“娃娃团的这个小坤角(李英)唱做俱佳,地道的祥符调,真不赖!”若干年后,李英每想起这次演出,就有些后悔,认为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刚刚学戏的她,演起戏来还很稚嫩,这是观众对一个未成年学生的关爱和鼓励,大家都希望豫剧能繁荣兴旺、后继前人。
(三)
李英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姑娘,尽管从艺不久便得到多方赞誉,观众欢迎她,领导夸奖她,亲友支持她,但她总感到自己需要充实、提高,特别是每当观摩老师们、名家们的演出后,她内心深处都会激起层层波澜,觉得自己的一招一式、一声一腔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她常默默地给自己打气,诸如吐气、台步、手势、眼神、口型、水袖、体形,甚至呼吸唤气、仪表、心态、哭笑等方面,有的划50分、40分、30分,甚至0分,她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了。于是,当她得知商丘戏校招生的消息,便毅然报名并被录取。从此,她苦学苦练了三年,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整体艺术素质和文化水平。在戏校里,老师同学都喜欢她,因为她不仅尊师敬业、求知欲强、成绩优秀,而且在人际关系中少事非、重团结,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高材生,在全地区举办的声腔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杞县风景戏校毕业回到杞县剧团不久,李英便作为“优秀人才”、“业务尖子”调入开封市豫剧团。当年参加全市第二届菊城戏剧节,她的参赛剧目是《断桥》,以浓郁的祥符调唱腔,甜美柔顺,婉转细腻,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全体评委,夺得“祥符杯”大奖。次年,她和另一名演员以折子戏《卖水》赴省会参加优秀青年演员专场演出。在剧中李英扮演千金闺秀黄桂英,这是一句台词也没有的角色,全靠形体动作和眼神来表达内心活动。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与另一角色丫环配合默契,被专家评为“珠联壁合”二人的精彩演出双双获得优秀表演奖。紧接着,她又获得七省二十一市声腔大赛的金奖。
李英调入开封市豫剧团以来,先后录制20余部光盘发行全国、各地的观众和戏迷朋友,常常给她写信或打来电话。新疆一位素不相识的河南籍观众打来长途,说看了她的光盘后,感觉特别好,清除了他在异乡的思乡情绪,一方面感谢李英的精彩演唱,一方面鼓励地继续多出一些豫剧经典剧目光盘。李英很奇怪,这位观众身在偏远的千里之外,怎么会知道自己手机号码呢?经询问,对方说,是通过光盘出版社辗转查到的。通过这件事,李英感到自己的责任,对待艺术创造更加认真和刻苦。有一天,李英收到一封信,是一位观众看了她演出的《秦雪梅》,说她剧中读书的动作错了。古籍书本应从左向右翻阅,而李英在舞台上都是从右向左翻阅。她非常感谢这位观众的批评,并立即改正。从此,她在表演上更加慎重、细致、不懂就请教别人,决不含糊应付,更不能不懂装懂。
(四)
下乡演出是很辛苦的,没有剧场,经常露天演出,但农村乡亲们的看戏热情却令李英非常感动。有一次,在一个偏僻的小村演出,广场上黑鸦鸦的坐满了观众,剧目是《哑女告状》。李英和平时一样,早早地就化好了妆,未出场已进入角色。演出开始后,生动的剧情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紧紧吸引着台下的父老乡亲,可是,当演到一半的时候,天上下起小雨,怎么办?李英见观众都没有动,心想,只要有观众就得演下去,她坚持继续演唱。雨越下越大,没有停止的迹象,观众见演员还在认真的做戏,走的人并不多,最后,还是村委会主任到台上制止说:“雨下大了,停演吧!”
这件事对李英触动很大,农村里的观众,成年累月看不上戏,好不容易盼到剧团来了,却因雨只看了一半,所以,按合同演出结束后,李英坚持要无偿的加演一场《哑女告状》,把没有演完的那场戏给乡亲们补回来。农民是最厚道的,他们见剧团这么讲诚信,当夜派人送来七只烧鸡,说是给演员添点菜。原来是住戏后,他们连夜开着拖拉机跑到十几里外的镇上敲开烧鸡店的门,把仅有的七只烧鸡全部买回来了,数量不多,但却表达了他们一片心意。
李英常说:“农村演出条件虽然简陋,我们的演出决不能打折扣,在城里怎么演,到乡下还应该怎么演。”
(五)
这是在安阳演出时发生的事情。有位河南籍的台湾老先生,观看李英演出的《窦娥冤》,深深被她精湛的表演所折服。婉约清丽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真实感人地刻画出窦娥纯洁善良和敢于与邪恶势力抗争的古代女子形象。演出结束后,这位老人坐在剧场里久久没有离开,他原准备第二天返回台北,机票都买好了,但他想再看几场李英的演出,于是便毅然让伴行者退掉机票。接连观赏了李英主演《穆桂英挂帅》、《梨花归唐》、《秦雪梅》、《抬花轿》、《玉堂春》、《绣花女》等。李英扮演的这些女性角色,行当不同,性格迥异,有唱功戏、有做功戏,有文的、有武的、有悲的、有喜的、有青衣、有花旦,但她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她们塑造得活灵活现、鲜明生动。老先生成了李英的铁杆戏迷。
这位老先生回到台湾后,每年春节都要打电话给李英,并希望她能赴台出演出。
(六)
有一天,一个外地的豫剧团在开封著名风景区天波杨府演出,得知这个团中的几个主要演员都曾是原杞县娃娃团的,去看望这些幼年时的小伙伴的,大家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演出开始了,第一个剧目是《三哭殿》,由该团新培养的小学员演出。我和李英站在观众边的草坪上,只见舞台上扮演银屏公主的是位纤巧稚嫩的小演员,但做戏却非常认真。李英对我说:“我刚登台的时候,比她还要小,凤冠压得抬不起头。”望着李英无比感概的神情,我说:“今非昔比,如今你长大了,不仅成长为开封豫剧院的主演,还当上了副院长,金奖、银奖一大堆,是不是颇有成就感呀?”她立即反驳道:“什么成就感呀,我还差得远哪,多重的奖杯也压不住我的心。我就是想多演戏、演好戏,只要观众喜欢,比什么奖都好!”
我望着李英那严肃的表情,知道用什么鼓励的话都是多余的。我是看着她从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她一向都是这样,目标一旦确定了,实现它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是李英。【原标题:是金子总会放光——记开封市豫剧院副院长李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六月雪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