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2)

2012/4/23 18:06:08 点击数: 【字体:

起到的作用也不能相提并论。
谢混是谢氏家族中极有影响的人物,在政界和文坛上都负有重望。有理由认为,谢灵运参加刘毅幕府而且追随不渝,应当是出于谢混的安排。然而谢氏家族中也有不少人反对谢混的政治态度。谢灵运的从弟谢晦就是刘裕集团的核心人物,谢混的从兄谢澹以“方外士”的眼光,也看出了谢混的做法潜伏着危机,《南史•谢晦传附谢澹传》载:初,澹从弟混与刘毅昵,澹常以为忧,每谓弟璞、从子瞻日:“益寿此性,终当破家。”混寻见诛,朝廷以澹先言,故不及祸。
       
    谢氏家庭内部对二刘之间的不一致,反映了家族内部对政治力量的不同估计和对王朝鼎革的不同态度。自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之中,成员之间的不一致并不足怪,然而相对于王氏家族的基本一致来说,这种微妙的差别是值得玩味的。
       
    魏晋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门阀专政的社会,寒门素族要进入统治集团,行伍军功是惟一的途径。这条途径艰苦而又危险,为习于逸乐的世族子弟所不屑一顾。由行伍而重将帅甚至帝王,这就在门阀之外另树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终东晋、南朝之世,多次重大的政治动荡都是由于门阀和军阀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形成的。正是由此,政治家谢安意识到武装力量对中央政权和本家族的重要,才让谢玄组建了北府兵。谢安的时代谢氏一门赫奕,谢奕、谢万、谢琰、谢玄、谢石,都曾先后手握重兵。《晋书•谢安传论》说:“建元之后,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康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相形之下,王氏就显得逊色,所以谢混、谢灵运对司马氏政权的态度要比王氏积极。反之,东晋后期,谢氏的军权虽然已被北府军的将帅所取代,但影响并不能低估。刘裕代晋自立,谢氏的重要人物能不能拥护捧场,其间关系举足轻重。所以,刘裕父子对谢门子弟的基本方针是优容争取,这一手行之无效,就继之以另一手即置之死地。在下面讨论谢灵运政治态度的时候,我们将进一步看到这种方针的具体运用。

    二、“倔强新朝”

    谢灵运的一生始终和政治风浪纠缠在一起,而且这种纠缠不是被迫卷入而是自动投入。他在政治上发轫之始,就站到了刘裕的对立面,这一错误的选择是谢灵运后半生悲剧命运的重要契机。

   《宋书》本传记: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爱知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邓,不就。为琅玡王大司马行参军。……抚军将军刘毅镇始孰,   以为记室参军。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
       
    散骑侍郎品级不高,却属于清贵之官,所谓黄、散之职,“须人门兼美”(《陈书•蔡凝传》),不是甲族子弟,极难染指。谢灵运辞散骑侍郎不就,却愿意就任刘毅的幕僚,原因当不外乎两条。其一,本传这一段记载未书年月,但大体上可以推定。谢灵运袭爵在元兴元年,当时桓玄兴兵叛晋,人建康,辞官不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其二,当时高门子弟多入武人幕府,这反映了门阀和军阀的矛盾中互相依赖的一面。记室参军类似于今天的秘书,有机会经常对主帅施加影响。谢灵运是谢混最赏识的侄子,在支持刘毅问题上叔侄之间的一致,也很可能并非出于偶然。
        
    刘毅、谢混失败被杀,对谢氏家庭,特别谢灵运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形格势禁,他最终只能跻身于刘氏朝臣的行列里,然而他又对刘裕父子采取不合作甚至抵制的态度,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刘裕起自下层,有很深的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十分理解和门阀世族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妥当,将有关于事业的成败。他在诛杀谢混、稳定了政治形势以后,立即转过来对谢家表示优容宽大,不但没有株连一人,而且改授谢灵运为太尉参军;宋文帝即位,杀了有拥戴之功的徐羡之、傅亮和智囊谢晦,又立即征召被徐、傅排挤的谢灵运入都,授为秘书监。刘裕父子这种一打一拉的策略不仅是一种姿态,目标也不仅止于谢灵运个人而是牵涉到整个谢氏家族。
       
    按常理而论,新王朝的统治者对在政治上反对过他们的人如此优容,谢灵运即使不能感激涕零,肝脑涂地,至少也应该和光韬晦,维持表面上的融洽。但是谢灵运没有做到,或者说根本不肯这样做,原因又是什么呢?
       
    历来的一种解释是谢灵运忠于晋室,所以和刘宋王朝格格不入。这是迂腐的见解,硬把南宋以后的忠君观念套到南朝人身上。当时人就不是那么看的。《南齐书•褚渊传论》:

    自金、张世族,袁、杨鼎贵,委质服义,皆由汉氏,膏腴见重,事起于斯。魏氏君临,年祚短促,服褐前代,宦成后朝。晋氏登庸,与之从事,名虽魏臣,实为晋有,故主位虽改,臣任如初。自是世禄之盛,习为旧准,羽仪所隆,人怀羡慕,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贵宠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

    《颜氏家训•文章》:
       
      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
       
    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衡诸事实,萧子显、颜之推的议论都是深知内情的个中人语。魏晋南北朝的封建社会形态不同于隋唐以后,门阀统治是政权的基础和支柱,王朝更替迭代,而门第依然如故,人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社会声誉更多地来自家族而非来自朝廷。同时,魏晋以来儒学统治受到冲击,也使忠君这一伦理观念不仅变得淡漠,而且发生动摇。在魏晋之际,君父先后成为辨析名教的一个论题,到晋代,孝的分量就超过了忠,而所谓君父、忠孝,当然就是王朝和家庭的代指。高门世族对改朝换代,往往只以家族甚至家庭的利益为依据来考虑自己的立场。上面所说王、谢两家对刘裕代晋所持态度的差别,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宋书•徐广传》载:
        
    初,桓玄篡位,安帝出宫,广陪列哀恸,哀动左右。及高祖受禅,恭帝逊位,广又哀感,涕泗交流。谢晦见之,谓之日:“徐公将无小过?”广收泪答日:“身与君不同。君佐命兴王,逢千载嘉运;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
       
    追念旧朝而唏嘘哀恸,在上层集团中已经很不习惯了,否则谢晦就不会有这样的质问;徐广的回答,辞令堂皇而委婉,但细一推究,他用来作解释的并不是“忠君”的大原则,而是他和谢晦有利害的不同。再后,到萧衍代齐,颜见远不食而死。萧衍听到,诧异说:“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梁书•文学•颜协传》)这就说得更露骨,改朝换代,士大夫仍然是士大夫,用不着搭上性命来维护什么道德教条。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伦理观念之中,认为谢灵运忠于晋室、对抗刘氏,因而最终被杀,显然是悖于情理的,而以谢灵运的行动和作品来作论据,也完全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比较合理的评论是张溥的话:
       
    夫谢氏在晋,世居公爵,凌忽一代,无其等匹。何如下伍徒步,乃作天子,客儿比肩等夷,低头执版,形迹外就,中情实乖。……盖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以衣冠世族,公侯才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沈玉成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