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虢、郭为通假字,虢即郭。
在我国古代,汉字由甲骨文向金文、篆体的演化进程中,郭、虢互为通假字。高诱在《战国策注》中说:“郭,古虢字”。《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452页注释“郭”时说,“通虢,《谷梁传·昭公元年》‘会于郭’,《左传》中作虢”。《公羊传》对其书中关于“郭”的记载注疏为“郭音虢”,并进一步解释说“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公羊传》(宋代木刻板,清代阮元校刻,中华书局缩印)中,记述晋献公与大臣荀息谋划“假虞灭虢”之计时,直接把三门峡上阳虢国的“虢”,记载为“郭”,而不称“虢”。如《公羊传·僖公二年》引晋献公的话:“吾欲攻郭,则虞救之;吾欲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引荀息回答晋献公的话:“君若用臣之谋,今日取郭,明日取虞尔”。引宫之奇谏虞公的话:“唇亡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公羊传》作者还以自问自答形式解释虢国塞邑叩夏阳”(下阳)时,亦记载为“夏阳者何?郭之邑也”。
二、郭姓起源于虢国。
考证历史文献和工具书,郭姓起源于虢国,虢仲、虢叔是郭姓始祖,晋灭之虢国是郭姓的主要衍源国。《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2005页注释“虢”的第(2)种意义时说:“姓,虢仲、虢叔之后,后改作郭”。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名将郭子仪之父郭敬之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中说:“溯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此碑现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内)。《姓氏探源》引汉代郭辅先生碑文云:“其先出自周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食采于虢,至于武王,赐而封之,后世谓之郭。春秋时为晋所并,遭战国、秦汉、子孙分流,来居荆土,氏国立姓焉”。宋代欧阳修在《郭氏旧谱序》中说:“按郭之先,本周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这些记载,十分清楚地标明,郭姓起源于周朝所封的诸候国——虢国,以国为姓,虢国是郭姓的衍源国。虢作为古代的姓氏,在汉字的演化进程,转化为郭,形成中华姓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郭姓,数千年来,繁衍昌盛,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三、河南三门峡是郭姓的主要发源地。
1、历史文献记载标明,上阳虢国封爵规格高、疆域广阔、存续时间长。
郭姓起源于虢国,要弄清郭姓源流,必须首先弄清虢国的历史脉络。关于郭姓之衍源国——虢国,各种史书记载纷乱不一,正如安志敏先生所说:“虢国是西周的姬姓封国之一,文献上所记载的地望有三处,即陕西宝鸡一带,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一带,河南荥阳一带。还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的提法,历来解释颇多分歧。”(《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10日)贾峨先生说:“历代言虢,甚为纷错,难以疏理。”(《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1日)但随着我国周代历史研究的深人,随着三门峡虢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周王朝所封虢国历史线条逐渐清晰可辨。
东虢,文王之弟虢仲之封国,史书对东虢记载简略不详,但地望是清楚的。《左传》隐公元年中有“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郑语》记史伯之言,谓济、洛、河、颖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又曰:“若克二邑”。这说明东虢在爵位等级上较低,是“子男之国”;在地域上较小,是一个邑。因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说:“东虢直到幽王时还不过是‘子男之国’”。但东虢不论其封爵高低,疆域大小,勿容置疑是郭姓的衍源国之一。
西虢,文王之弟虢叔封国。始封宝鸡为采邑,后改封三门峡地域为诸侯邦国,建都原陕县故城东南李家窑一带的上阳(今为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崖底村李家窑一带)。《舆地广记》载:“陕县,故虢国,所谓上阳也;故城在今县东”。《辞海》2005页注释“虢”的第(1)种义时也说:“根据出土文物,北虢在西周时已建立……,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前655年为晋所灭”。历史上关于北虢、南虢之称,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说:“陕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都指的是虢叔封于三门峡地域的上阳虢国,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
从史书对东虢、西虢之记载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西虢封爵为公,一等诸候邦国,规格高;东虢为子男之国,四五等诸候邦国,规格较低。西虢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东虢地望与疆域仅限于今荥阳市的两个乡镇,东虢与西虢相比,疆域显然要小的多。东虢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延续至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存续时间比东虢长112年。显而易见,被封于三门峡之上阳虢国是郭姓的主要衍源国,河南三门峡是郭姓的主要衍源地。
2、郭姓源流学术研究聚焦三门峡。
《姓氏探源》引用汉代郭辅先生之碑文、宋代欧阳修《郭氏旧谱序》等溯及郭姓起源时,都明确指出,郭姓源出为晋所灭之上阳虢国,郭姓源流“假虞灭虢”之说成为确认郭源头的主要依据。同时,当代的姓氏研究专家把郭姓的发源地聚焦到三门峡。姓氏研究专家谢钧祥老师在《中州统战》2000年第11期撰文说:“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候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说。东虢、西虢均系周武王姬发所封,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用武力夺取了虢国的土地,而名义上却说他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周平王把虢地赏给了他。这时,南方的楚国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楚庄王就以周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阳附近。周平王害怕了,便把姬叔的后裔序找来,封在北虢,以缓和矛盾。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封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晋国灭掉北虢。”他接着说:“虢仲、虢叔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通用,虢氏便转而为郭氏。”另一位姓氏研究专家陈瑞松在《百家姓溯源》(华侨公司出版)一书中,论及郭姓源流时也说,楚国责周平王无故灭虢,兴师问罪,陈兵洛邑郊外。平王大为恐慌,只好找来虢叔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号称郭公,后来被晋国所灭。子孙以郭为姓,称郭氏,望族居太原郡。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吉、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硕士二位姓氏研究专家,在合撰的郭氏源流中引用《路史·国名记》之记载;“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平陆。”历史上,陕州曾辖山西省平陆县。他们据此认为,虢序受封的的确切地理位置,其辖区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地区及山西平陆、夏县等地,都是上阳虢国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