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樊姓由来与济源

2013/9/23 17:54:20 点击数: 【字体:


    概论

    樊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列在157位。根据199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先生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的姓氏排列顺序,樊姓名列第102位,占汉族人口的0.17%,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

    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三:

    一是源于子姓,是商王汤的后代。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到了商代末期,商汤的后代渐渐分成七族,这七个族分别是陶氏、施氏、樊氏、繁氏、锜氏、饥氏和终葵氏。周武王灭商后,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及商族遗民。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监”。周武王死后,武庚利用“三监”与周公旦的矛盾,与“三监”共同发动叛乱。周公旦平叛后在商代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设置了卫国,并改封自己的兄弟康叔封为卫国国君,负责管理这些商族遗民。后来康叔将殷民七族迁徙到今山东、山西两省地带,让他们在那里定居生活。其中樊氏一族的后人就以自己的族名为姓,这是樊姓的第一个源头。

    二是出自姬姓,得姓始祖是周太王子虞仲的后人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他是周宣王的大臣,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的职务。仲山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受到周王的器重。因为他的功劳卓著,周宣王就赐给他封地樊,所以史书上又称他为樊仲。樊,也叫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曲阳,这里就是樊姓的祖根所在。仲山甫死后,谥号穆,所以有的书上也将他写作樊穆仲。后来仲山甫的后裔就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

    除了上述两支起源外,历史上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曾以樊作为自己的姓氏。如十六国时期前秦有位跟随前秦皇帝苻坚定关中的大将樊世,就为氐族人。此外今蒙古、满、壮等少数民族均有樊姓。

    源于商王族一支的樊氏,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仅根据唐朝人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中推测,孔子的弟子樊迟,也叫樊须,为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说为齐国人),可能为这一支的后人。

    仲山甫的樊氏后裔在周代有很大的发展,到春秋时期樊国最终被晋国所灭。樊姓子孙也流落各地,长时期内在各自所处的地域内独立发展。

    到西汉时期,江苏沛县樊姓一支因西汉大将樊哙而知名。至西汉后期,樊姓有一支迁居到南阳湖阳(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的大姓。西汉末期湖阳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庄园主。樊重的女儿樊娴都即是后汉光武帝刘秀的母亲。东汉建立后,刘秀非常照顾母族樊姓一家,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五人为侯,并追封外祖父樊重为寿张敬侯。到汉明帝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其他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政权,被称为“四大姓”。这一时期河南南阳樊姓宗支有新野人樊晔,少年时为刘秀的同学,两人交情深厚,后来担任太守等职务;鲁阳樊姓宗支有精通异术的樊英、樊陵祖孙二人等。西晋末年,北方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推翻了司马氏政权,西晋灭亡,北方也陷入连年战乱中,而南方地区相对来说社会稳定,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318年司马睿在江南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湖阳樊姓宗族也被迫在西晋永嘉年间迁居于淮南一带。到南朝梁时,湖阳樊姓后人樊方兴曾任同州刺史,封为新蔡县侯。他的孙子樊毅和樊猛,为孪生兄弟,任南朝陈的大将,以军功著称。湖阳樊姓樊宏的另一支后人樊僧远,举家迁于今江西庐江,为庐江樊姓的始祖。后来他的儿子樊儒又到北方北齐朝廷内担任仁州刺史的官职。

    这一时期还有原来定居南方的樊姓北迁。后魏樊子鹄,他的先人原先居于荆州(今湖北北部河南南部一带),为当地豪族,后归顺了后魏,举家迁至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朝时期,北方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一带。如北周的樊深精通天文历法,为山西临猗人;北齐的樊逊善于做文章,同为山西临猗人。唐时,山西樊姓仍有不少名人,如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有樊宗师,为唐代文学家。这一时期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江陵,为江陵樊姓始迁祖。自宋代开始,南方樊姓有很大的发展。到北宋末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了宋都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北方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乱,宋朝的皇室南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随之,又有大批北方百姓纷纷迁往南方定居下来,中原地区樊姓子孙也多南迁,寓居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到了明清两代,樊姓子孙或躲避战乱,或旅居异乡,或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为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

    历史上,樊姓名人辈出。春秋时期有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樊迟;战国末年有秦将樊於期;西汉初年有大将樊哙;西汉末年有赤眉军领袖樊崇;东汉有南阳湖阳樊姓为汉皇室宗亲,其家族中有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五人均封为侯,此外有河南鲁阳精通异术的樊英、樊陵祖孙二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北周精通天文历法的樊进;北齐有文学家樊逊;唐代有著名文学家樊宗师;清代有金陵画家樊圻、樊沂和樊云;近现代有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樊增祥、敦煌研究院院长考古学者樊锦诗。

    尊宗敬祖、不忘故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海外樊姓子孙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对祖国、对家乡却怀有深深的感情。近些年来,有不少的海外樊姓子孙,回到祖根地,畅谈乡思乡情,共谋合作发展。而作为樊姓族人祖地的济源市,自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方便海外樊姓族人寻根谒祖,当地政府多次投资曲阳湖等樊姓纪念性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今天济源人民诚挚地欢迎大家来到祖地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置产兴业,叙同根之亲,道同乡之情,交同道之友,结同心之谊,与祖地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樊姓源流

    1、起源

    樊姓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前,与中国早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支王族——商王族和周王族密切相关。按照传统的说法,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支:

    其一,出自子姓,是商王汤的后代。

    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商”。到了商代末期,商汤的王族后代渐渐分成七族,这七个族分别是陶氏、施氏、樊氏、繁氏、锜氏、饥氏和终葵氏。商代的最后一位国君商纣王昏庸残暴,听信小人,远离忠良,最终引发了以周诸侯国为首并联合其他诸侯国的讨商战争。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王朝——周朝。周武王在对待商王的后代问题上最初采取了比较仁慈的方式。他继续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统治原来的商族子民,同时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武庚及商族遗民。史书上称管叔、蔡叔和霍叔为“三监”。周武王死后,武庚利用“三监”与周公旦的矛盾,与“三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这场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周公旦平叛后,遂在商代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设置了卫国,并改封自己的兄弟康叔为卫国国君,负责管理这些商族遗民。康叔是周文王的小儿子,叫姬封。他原来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地,所以历史称他为康叔封。后来康叔将殷民七族迁徙到今山东、山西两省一带,让他们在那里定居生活。其中樊氏一族的后人就以自己的族名为姓,这就是樊姓的第一个源头。

    其二,出自姬姓,是周太王的后代。

    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祖父,史书上称为古公亶父。他率领族人迁居到陕西岐山的周原一带,在那里建立城郭,设立官吏,规划土田。在他晚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季历非常能干,就想传位给季历。但季历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泰伯(也叫太伯)和仲雍(也叫虞仲),按照族里习惯,应该先由年龄大的儿子担任首领。泰伯和虞仲都是非常孝顺的人,当他们知道了父亲的心意后,为了让弟弟顺利登上王位,避免争位的纠纷,就率领一部分周人远离家乡,来到江南一带。当时江南一带的经济不发达,习俗也与中原地区不一样。兄弟二人接受当地习俗,像当地人一样剪断自己的头发,将自己身上文上花纹,与当地土著居民住在一起。同时兄弟俩又将北方先进的耕作、筑城技术传给当地人民,受到当地人的爱戴。泰伯遂被当地人推为首领,建立了勾吴国,也就是后来的吴国。泰伯死后,虞仲即位。周灭商后,周武王派人到南方,找到了兄弟俩的后人周章,封为吴王,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虞仲的后人仲山甫,是西周宣王(前827~前782在位)时期的大臣,在周王朝内担任卿士的职务。因为他的功劳卓著,周宣王就赐给他樊作为封地,后来仲山甫的后裔就以封地作为自己姓氏,并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得姓始祖。仲山甫封地樊,史书上也称阳樊、阳,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曲阳,这里就是樊姓的祖根地所在。

    仲山甫,也称为仲山父,食采于樊,谥号为穆。因此史书上也称他为樊仲山父、樊仲、樊穆仲。由于时代久远,有关仲山甫的事迹我们仅能从《国语·周语》、《史记》等史书中了解他的大概情况。

    周宣王十二年(前816),鲁武公带着长子括和少子戏去见周宣王。宣王非常喜欢王子戏,想要立戏为鲁国太子。仲山甫劝谏周王说:“不可以立戏为鲁国太子。王位的继承向来是按照长幼顺序,废弃长子而立少子,不符合周朝的礼制;不符合礼制,必然触犯先王之命;触犯先王之命必被诛杀,所以发令不可违背礼制。如果命令难以实行,政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而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国家礼制是下级服从于上级,年轻者服从于年长者。现在天子您立诸侯继承人,舍弃长子而立少子,是教导人民违犯礼制。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令,其他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制定的礼制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废长立少的命令,您必然要诛伐鲁国,这就等于自己诛伐先王制定的礼制。到时您诛伐鲁国是错,不诛伐也是错,请您一定慎重考虑。”但宣王最终没有采纳仲山甫的建议,仍立戏为鲁太子。鲁武公回国后去世,戏继位,就是鲁懿公。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鲁国国内大乱,懿公之兄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攻杀懿公,伯御继位,为鲁相公。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春天,周宣王率领军队去征讨鲁国,杀死其君伯御,随后想在鲁国的诸公子中寻找一个贤德的人做鲁国嗣君。仲山甫推荐说:“鲁懿公之弟称,能够庄重恭谨地敬事神灵而且敬重长者。他处理政务执行法纪时,必定要向年长有德的人请教有无先王遗留的训命,并询问历史上是否有旧事可以比照。从而可以做到不与先王的遗训相抵触,也不与德高望重者的意见相违背。” 周宣王说:“那么他一定是能够教导治理好鲁国百姓的。”于是周宣王在夷宫举行仪式,立称为鲁国国君,即鲁孝公。由于周宣王如此干预各诸侯国的政事,各国诸侯开始疏远周王室。此后,诸侯多有违抗王命的。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诸侯背叛周王室,西边的犬戎部落杀死周幽王,随后继位的周平王被迫于次年迁都洛邑。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根在中原济源站 2011-04-12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白姓:楚国公族的后裔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