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名人
西汉末期善于经营恩加乡闾的樊重 字君云,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外祖父。樊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靠经营土地和从事贸易而富甲一方。樊重性情温厚,待人非常和气,有长者的风度。在樊重的教导下,子孙都非常知礼谦让。全家三代人住在一起,非常和睦,从没有发生争执。樊重善于经营,他曾经想做一些家俱器物,就先在自己的庄园内栽种梓树和漆树。别人认为种树不能当粮食吃,白白糟蹋了田地,对他的做法加以嘲讽。过了几年梓树和漆树长成后,樊重就用自家的漆和树做所需的家俱器物。原来嘲笑他的那些人纷纷到他家里买漆,只此一项樊重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樊重虽然自己很富有,但并不吝惜钱财,常常拿出许多财物救济宗族及乡里。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大都慷慨解囊。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曾为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告到地方官那里。樊重为他们两兄弟的行为感到羞耻,就拿出自家的二顷田地送给两兄弟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纠纷。县里的人都称赞樊重的高尚的品德,共同推举他为掌管当地教化的官吏——“三老”。樊重80多岁病逝,他生前经常借钱帮助别人,这样借出的钱有数百万之多。他在临死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们将那些借贷的文书契据全部烧掉。那些欠债的人听说后非常惭愧,都争相恐后地来到樊家要求偿还欠款。但樊重的儿子们遵照樊重的意愿均未接受。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朝廷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
东汉王室重臣樊宏(?~51),字靡卿,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樊重之子,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王莽篡汉后,刘縯、刘秀、刘赐等刘姓宗室在家乡举兵。刘縯和刘赐率军队攻打湖阳城。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于是湖阳守城将领就将樊宏的妻子关到监狱内,让樊宏出城劝降刘縯,樊宏非常支持刘縯,他出城后就留在刘縯那里不再回城。湖阳的将领想杀死樊重的妻子,但他手下的不少军官都受过樊重父子的恩惠,于是他们都为樊宏求情说:“樊重父子在县里非常有威望,他们对湖阳县有恩德。现在樊宏虽然有罪,但也不能因此杀死他的妻儿。”那时汉军势力日益强大,湖阳守城将领也非常害怕,最终没有杀死他的妻儿。
更始皇帝刘玄欲封樊宏为将军。樊宏认为更始成不了大事,就推辞说:“我是一介书生,并不懂得领兵打仗。” 当时时局很混乱,不少败兵强盗趁机抢劫乡里。樊宏就召集宗族子弟,修筑营垒保卫家园。周围的百姓知道后就纷纷来到樊宏这里求得保护。这时候北方的赤眉军打倒湖阳附近,不少百姓家遭到洗劫。樊宏知道和赤眉军硬拼是行不通的。他就派人将牛羊粮食酒等送到赤眉军营中。赤眉军首领收到樊宏的礼物后,非常高兴说:“我们早听说樊宏先生是一个仁义之人,现在他热情地款待我们,我们又怎么能忘恩负义攻打他呢?”于是赤眉军离开这里,避免了一场战争。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樊宏担任光禄大夫,封为长罗侯。其弟樊丹封为射阳侯,侄子樊寻封为玄乡侯,族兄樊忠封为更父侯。建武十五年(39)又改封樊宏为寿张侯。人称樊家为“一门五侯”之家。建武十八年(42)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樊宏为人谦恭谨慎。他常常告诫子孙说:“大富大贵的人家往往不能够善始善终。我并不是不喜欢富贵,而是担心富家子弟往往骄奢淫佚,持势犯法。前朝贵戚的结局就是很好的例子,你们一定要牢记。”他非常严格地管束自己的宗族子弟,樊氏宗族在他的教导下没有人敢触犯法律。
东汉儒家学者樊鯈(?~67),字子鱼,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樊宏的长子,对人谦逊恭敬,有其父的风范。樊鯈生母死得早,由后母抚养他们兄弟成人。樊鯈因此非常孝顺后母,后来后母因病故去,樊鯈伤心过度病倒在床上。樊鯈曾跟随丁恭学习儒学经书,精通儒学。后来樊鯈亲自删定《公羊严氏春秋》里的章句,并教授门徒有3000余人,当时人称为“樊侯学”。所授弟子中有颍川人李脩、九江人夏勤,后皆位列三公。汉明帝时,广陵王刘荆触犯法律,明帝非常伤心,就让樊鯈与任隗审理此案,希望樊鯈能够从轻处理。谁知道樊鯈审理此案后,竟依据法律请求皇帝处死广陵王。明帝生气地对他说:“你们是不是因为广陵王是我的弟弟,就要求处死他。假如犯法的是我的儿子,你们还敢这样做出判决吗?”樊鯈回答:“天下是汉高祖打下的天下,并不是陛下您的。《春秋》上说,‘如果君主的亲属犯法,一样要受到处罚’。所以周朝时周公旦就处死了自己的兄弟。我们因为皇帝是圣明的天子,所以才敢请求您做出这样的判决。如果是陛下的儿子犯法,我们会一样对待。”樊鯈刚正不阿的美名也因此传遍全国。
精通易术的东汉异人樊英 字季齐,南阳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人。年轻的时候到长安学习《京氏易》,并且通晓《五经》。他非常擅长星算占卜,能够预知吉凶,曾著有《易章句》,探讨星算占卜图谶等学问,当时人称之为“樊氏学”。樊英常隐居于壶山一带教授学生,学生从全国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听他授学。《后汉书》记载:有一天樊英正在授课时,从西方刮起一阵狂风。樊英看了看天对学生们说:“现在成都城集市那里着火了,火势很大。”他于是端起一碗水将水含在口中向西边喷去,并让学生准确记录了时辰。后来有一个客商从成都过来,谈到那天成都的确着火,火势凶猛。突然有乌云从东方飘来,瞬间下起倾盆大雨将大火浇灭。他所说的时辰同樊英学生记录的完全相同。于是天下人都称赞樊英术艺高超。
樊英不愿做官,东汉顺帝多次想召见他,他总是辞而不就。顺帝就下诏书责令地方长官强行护送樊英到京都。汉顺帝对樊英说:“你难道不知道朕能够使你生,也能使你死;能够使你身份高贵,也能使你地位卑贱;能够使你永享富贵,也能使你贫困终生。你怎么敢怠慢朕的命令呢?”樊英回答说:“我受命于天。如果我能平安地度过一生,是上天赐予我的;如果我不能安享我的生命,这也是上天赐予我的。陛下怎么能够左右我的生死呢!我见到暴君如见仇人一样,站在他的朝堂上还不愿意,怎么能够向他谋取高官厚禄呢?我现在虽然是普通老百姓,但我安于贫困,既使有人用皇帝的位置与我交换我还不愿意,陛下怎么能够使我身份高贵,又使我地位卑贱呢?我不愿接受朝廷给我的俸禄,既使赐给我王侯般的封赏也不能打动我的心;但是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既使是粗茶淡饭我也满心欢喜。陛下又怎么能够使我富贵,又使我贫困呢?”顺帝非常敬佩他的名望,以师傅之礼对待他,向他请教国家大事。朝廷每次有灾祸和奇异的事情发生,就向樊英请教,樊英所说的大多应验。
隋代名臣樊叔略(536~594),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其父樊欢,在东魏任南兖州刺史,因不满高欢专政,为高氏所杀。樊叔略投奔西魏,宇文泰非常器重他,授其都督一职。他先后为宇文护、宇文宪委以重任。樊叔略为人机敏,通晓兵法。北周武帝伐齐,樊叔略率领部队冲锋陷阵,立下战功,被封为清乡县公,官拜汴州刺史。北周宣帝时,樊叔略担任营构监,负责东京洛阳宫室的建造。尉迥叛乱,樊叔略镇守大梁,击败叛兵,因功封为上将军,安定郡公。隋朝建立后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樊叔略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皇帝特颁旨褒奖他,昭示天下。相州百姓为之歌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后拜司农卿,即将赴任时,相州的官吏百姓无不痛哭流涕,立碑扬其德政。樊叔略非常信奉佛法,任相州刺史时与当时众多名僧交往甚密。开皇三年(583)樊叔略开始创立讲经法会,延请各地名僧1000多位,宣扬佛法。他还多次举荐高僧灵裕担任“都统”(统领全国僧人的僧官)。隋开皇十四(594)年病逝,谥号“襄”。
2、外省名人
春秋孔子弟子樊须 字子迟,一名樊迟,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说为齐国人)。孔子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言樊须少孔子36岁,《孔子家语》中则说他少孔子46岁。《论语》中记载他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他又问智,孔子回答说:“知人”。 他还向孔子请教农业知识,孔子回答说自己不如老农;请教种菜知识,孔子同样说自己不如老圃。樊须有勇谋,就仕于鲁国当权大夫季氏。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5),齐国伐鲁。当时鲁国当政的季孙向冉求请教如何御敌。冉求就请季孙统帅全军,孟孺子率领右军,冉求自己率领左军。冉求让管周父为他驾驭战车,樊须作为军右。季孙说:“樊须年纪太轻了,恐难胜任。” 冉求回答:“樊须有计谋,有勇力,能够服从军令。”鲁军与齐军相遇,以沟为界,隔沟对峙。孟孺子统领的右军与齐军一战而败。冉求统帅的鲁军畏缩于城中不敢过沟迎战。樊须向冉求建议说:“要想让军队重振士气,必须让他们听信于您的指令。请您当着众人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后带头过沟,士兵肯定会服从。”冉求照他的话行事,鲁军果然跟随他冲入齐军队伍中拼杀。齐军大败而归。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樊迟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为“益都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樊子”。
战国忠勇侠义之士樊於期 樊於期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将军。他因为得罪秦王嬴政,只身逃到北边的燕国,父母妻儿来不及逃走都被秦王杀死。燕国太子丹与秦王有矛盾,就收留了他,待他如上宾。
那时秦国势力非常强大,已经消灭了韩国,又攻打周围的楚国和赵国。燕国与秦国实力相差悬殊,几乎没有能力与强秦抗衡。而秦国此时已经窥视燕国的土地。太子丹就向国内的侠士田光请教对策。田光为太子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目前只有派一勇士刺杀秦王使其国家混乱,无暇顾及北侵燕国。太子丹接受了田光的计策。田光又向太子丹推荐勇士荆轲,认为只有荆轲才能完成刺秦的任务。太子丹就任命荆轲为燕国的上卿,给予其丰厚的赏赐。这个时候秦国的大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国都,俘虏了赵王,并将大军驻扎到燕国南部边界,威胁燕国。太子丹于是请求荆轲快点行动。荆轲向太子丹提出请求,要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两地的地图作为觐见秦王的礼物,使秦王能够相信他放松戒备之心,这样才有机会刺杀秦王。太子丹认为樊於期在最穷困的时候投奔自己,不忍心这样做,就拒绝了荆轲这一请求。荆轲于是私下里去见樊於期。他问樊於期:“秦王对待将军的一家非常残暴,父母宗族都被杀死。现在听说秦王用赏金千斤赐予万户封地的价格想得到将军的首级,你将怎么办?”樊於期仰天叹息回答道:“我每次想到这些事内心就十分悲痛,但不知道如何报仇。”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计策既可以解决燕国所面临的危难也可以报将军的血海深仇,你愿意听吗?”樊於期急切地问:“怎么办?”荆轲说:“我希望能借用将军的首级,把它献给秦王,我相信秦王知道后一定很高兴接见我。我就趁他召见我的机会,将剑刺进他的胸膛,为将军报仇。不知你是否愿意?”樊於期听到这些话后,起身而坚决地说:“我天天为无法报自己的深仇大恨而痛心疾首。今日听到您的一席话使我感到自己的仇终于可以得到伸报,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人头。”樊於期遂拔出佩剑自刭而死。荆轲于是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前往秦国。虽然荆轲并没有完成刺秦的任务,但樊於期的侠义行为却名留青史。
汉初名将樊哙(?~前189),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初年著名的将领。他与汉高祖刘邦是好朋友。樊哙年轻时在家乡以屠狗作为职业。秦朝末年樊哙追随刘邦在沛县起兵。
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攻入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秦朝灭亡。刘邦很快沉醉在秦王室留下的珍宝、美女和宫殿上,不思进取。别人的规劝也被他当作耳旁风。而项羽正率领大军直奔咸阳杀来,欲与刘邦做一较量。形势非常危急。樊哙与张良一起规劝刘邦说:“你是想得到整个天下,还是仅仅想做一个富家翁呢?”建议刘邦封闭秦王的宫室与府库,率领军队退出咸阳城,驻扎在霸上以避开项羽的锋芒。这番话使刘邦清醒过来。刘邦将秦王的宫室及官库查封,废除了秦朝的残酷法令,并与咸阳城的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的人要被处死,打伤别人及盗窃他人财物都要被判刑”。这些措施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然后刘邦率领军队驻扎在咸阳附近的霸上。
不久项羽率领40万大军驻扎在戏下(今陕西临潼境内),而刘邦的部队只有4万人,如果与项羽硬拼肯定要吃亏。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刘邦仅带张良、樊哙及百余名士兵前去见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指使项庄欲借在宴席中舞剑助兴的机会,乘机杀死刘邦。张良看到了情况危机,溜出军帐外找到樊哙,将里边的情况告诉他。樊哙手持盾牌冲进营去,怒目而视项羽,立于大帐下。项羽赐给樊哙酒肉,樊哙将酒一饮而尽,又拔出自己的佩剑将肉切开吃尽。项羽非常欣赏樊哙的豪爽,就问樊哙还能喝酒吗?樊哙回答说:“我死都不害怕,更何况喝酒呢?沛公(刘邦)首先攻下咸阳,却又率领军队退出城外驻扎于霸上等待将军的到来。然而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与沛公产生矛盾。我恐怕天下人会对大王的做法感到失望。”项羽听了樊哙这些话后认为有理,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于是刘邦趁机借口离开项羽的军营,在樊哙的保护下回到霸上。
西汉建立后,樊哙又跟随刘邦击败臧荼、陈豨和韩王信的叛乱,担任左丞相的官职,封为舞阳侯。刘邦晚年时身患重病,英布在南方趁机叛乱,前方战事吃紧,但刘邦此时不愿见大臣。樊哙遂闯进宫中,见刘邦正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樊哙痛哭地说:“现在陛下病得这么重,大臣们都很担心您的身体。然而您不愿召见臣子们,处理国家紧急情况,却躲在这里与宦官呆在一起,难道陛下忘了秦朝亡于赵高的教训吗?”刘邦笑着起身接受了他的规劝。事后刘邦亲自带领军队平定英布的叛乱。樊哙在汉惠帝六年(前189)病逝,死后谥号武侯。
新莽末年赤眉军领袖樊崇 (?~27) ,字细君,山东琅琊(今山东诸城)人。王莽时期,朝政腐败。新莽天凤五年(18),樊崇在山东莒县聚众百余人起兵。樊崇率领这只起义军转移到泰山一带。当时青州、徐州一带闹饥荒,老百姓没法生活。樊崇军队来到后,当地百姓纷纷加入樊崇的队伍中,仅仅一年时间队伍就扩展到几万人,震惊朝野。
天凤六年(19)樊崇大败田况统领的官兵,歼敌1万余人。起义军的队伍壮大后,队伍中出现了骚扰百姓的现象。樊崇知道后就严明军纪,与士兵们互相约定:杀人的人要被处死,伤害他人的人要受到处罚。新莽地皇三年(22)王莽又派廉丹和王匡率领大军妄图剿灭樊崇的军队。樊崇害怕打仗的时候双方军队混战一起,很容易误伤自己的士兵,就让自己的军队用朱砂将眉毛染成红色,与王莽的军队区别开来。樊崇的军队因之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再次大败王莽的军队。随后赤眉军横扫山东、河南一带。
汉宗室刘玄在洛阳建立更始政权,派使招抚樊崇。樊崇受刘汉正统思想的影响,听说汉室复兴,即率兵归附。但更始皇帝昏庸无能,并不重视樊崇他们。更始二年(24)赤眉军宣布与更始政权决裂,进军关中。汉建武元年(25)正月,赤眉军大军至弘农,与更始政权的军队大战并获得胜利。赤眉军继续西进,至陕西华阴队伍已发展到30万。六月,樊崇立了汉宗室子弟刘盆子为帝,年号为“建世”,樊崇自任御史大夫,建立政权。
赤眉军一举攻克了长安,更始皇帝投降。樊崇的百万军队驻扎在长安后,由于缺粮,军队被迫退出长安,东撤山东。后来遭遇到汉光武帝刘秀的部队围攻。大军被困数日,最终因断粮被迫归降了光武帝。汉建武三年(27)樊崇等重新起兵反对刘秀,被杀死。
唐代文学家樊宗师(约766~824),字绍述,河中府河东县人(今山西永济)。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也叫樊大。他的远祖是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樊宗师的祖父樊泳和父亲樊泽都是统领军队的将领。元和年间樊宗师考上朝廷开设的军谋宏远科,被授予官职。以后多次担任州郡的地方长官。他曾担任绵州、绛州刺史,有政绩。唐长庆四年(824),朝廷提拔他为谏议大夫,结果未到任就病逝。
樊宗师在唐代古文作家中独标一格。他主张作诗写文用笔要诙奇险奥,力去陈言。他的文章读起来却又艰涩怪僻。当时人称之为“涩体”。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与樊宗师交往密切,他非常欣赏樊宗师的文章。韩愈评价说:樊宗师的文章皆是他自己用心写作而成,绝不抄袭前人的一言一句,每部作品又都有他独到之处,自成一派,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樊宗师死后,韩愈曾让樊家整理出樊宗师所遗留的诗集文稿,共有《魁纪公》30卷,《樊子》30卷,《春秋集传》15卷,诗719首,赋10篇,其他文稿500多篇。可惜樊宗师的著述今天已绝大部分不能再见到了。《全唐文》中仅收录了他的文章《绛守居园池记》1篇,《全唐诗》中录有其诗1首,洛阳新安县千唐志斋收录有樊宗师撰写的《南阳樊 墓志铭》。
樊宗师死后,韩愈特为好友樊宗师作《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一文,以寄托自己对老友的哀思。在这篇铭文中,韩愈讲述了樊宗师生前的几件事情。樊宗师生于官宦人家,家境富有。然而他并不把财物放在心上,每日公务忙完后就埋头读书作文。后来家中生活渐渐拮据,妻子儿女告诉他这个情况,宗师只是笑笑说:“像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都是这种情况,你们又何必担心呢?”始终不以此为念。樊宗师虽说博学多才,但他从来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即便是在朋友面前也是这样。所以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他没有多大才能。有一次韩愈与樊宗师一起观赏新编的乐舞。节目刚开始不久,韩愈就问宗师这个乐舞怎么样?樊宗师就告诉他这个表演以后将如何发展。后来乐舞果然就像樊宗师所说的那样。韩愈这才知道宗师非常精通声律。
明末清初金陵画家樊圻 (1616~?),字会公,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樊圻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度过,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隐迹于山林不愿意出仕做官,经常以吟诗做画互相酬和。人们把他与龚贤、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称为“金陵八家”。他们画风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艺术意趣却很相近,非常重视师法自然,绘画题材上主要描写江南一带的美丽景致。樊圻在山水画、花卉画及人物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他主要吸收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董源和巨然、南宋画家刘松年等前人的笔法,将他们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去,用笔非常精细,画出的湖光山色以秀丽清雅著称。同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铎(1592~1652)非常欣赏他的山水画。先前王铎并不认识樊圻。有一次王铎得到樊圻的一幅山水画,画得是南京地区的景色。而樊圻在这幅画上钤的“会公”2字印章比较模糊,王铎在灯下误看成“洽公”2字。王铎对这幅画爱不释手,欣喜之余,就提笔在樊圻的画上写下:“洽公,我不知道是哪一位。但这幅画不像时下流行的赵孟頫、赵令穰一派的画法,而是用笔如古人。整幅画显得穆然恬静,一尘不染。我在灯下仔细地观看间,忽然觉得小雷、大雷、紫溪、白岳这一带的风景仿佛移到这幅画中。”那时王铎已经60岁,却用蝇头小楷将这番评价书写于画卷上,文字工工整整,可见他对这幅画的喜爱。樊圻知道后非常感动,为了表达对王铎的感谢,特意将自己的字“会公”改成“洽公”。樊圻的代表作品《春山策杖图轴》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画面上山川明丽,色彩缤纷,一片生机昂然。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另一幅作品《柳村渔乐图卷》。柳村,属金陵地带。画面上烟波涟漪,柳堤曲回,风光旖旎。
明代廉吏樊莹 (1434~1508),字廷壁,号澄江,常山(今浙江常山县)人,明景泰七年(1456)考取举人,天顺八年(1464)登进士,因病家居数年。成化三年(1467)与知县李溥修成《常山县志》。成化四年(1468),樊莹出使西川,因拒收金银礼物,当地官绅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弘治初年,樊莹任河南按察使。当时黄河水多次泛滥决口,当地百姓被迫流离失所。樊莹遂开仓赈济灾民,安置百姓。此后,他历任应天知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政绩颇著。弘治八年(1495)因病辞官,家居授徒讲学。弘治十四年(1501)他受命抚治湖北郧阳灾区,不久,升任南京刑部左侍郎。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景东卫地区地震、大火等天灾接连数起,贵州亦多灾情,樊莹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按云南贵州等地,弹劾镇巡官失职之罪,罢撤不称职官员1700人,还查清指挥吴勇虚夸灾情、侵吞府库钱财一案,声名大振。不久樊莹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樊宝辞官还乡,诰封资政大夫。樊莹在任时曾忤当权宦官刘瑾。樊莹卸任后刘瑾乃借事诬陷他,削籍为民。樊莹晚年,经常在农忙季节乘坐竹轿,令子孙抬行田间,他说:“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刘瑾伏法后,樊莹得以昭雪,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近代诗人樊增祥 (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清朝同治六年(1867)中举,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曾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知事,江宁布政使等官职。樊增祥师从张之洞、李慈铭,常与二人酬唱。他是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自称“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留下诗稿达30000首。他早年喜爱袁枚的文风,继而好赵翼,后推崇效法温庭筠、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等文风。樊增祥诗主要以七律诗最多,他主张作诗要以清新为主,不能拘泥于某一宗派,而应博采众家的长处。甲午海战后,他接连写了《有感》、《重有感》、《书愤》、《马关》、《再阅邸钞》等,痛斥清政府的卖国行为。他又擅长骈文与词,骈文辞不艰深,舒徐自如,情味浓厚;词作也颇为清丽。他的诗集有《云门初集》、《北游集》、《东归集》、《涉江集》、《关中集》等50余种,后皆收入《樊山全书》。词集有《五十麝斋词赓》,亦收入《樊山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