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樊姓由来与济源(2)

2013/9/23 17:54:20 点击数: 【字体:

    周宣王在位时多次发动战争,特别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周宣王与姜戎作战中丧失了长江和汉水之间的军队后,打算在太原地区按籍查阅人口统计数字,以便作为军队的补充。仲山甫担心因成丁逃亡严重,一旦调查出来, 将在诸侯面前暴露出周王室的虚弱。于是他进谏说:“大王不可以在这时候统计人口数字。以前即便不公开统计人口数字,也能掌握人口的数量。朝廷有主管户籍的司民合计出人民生老病死的数字,主管赐族授姓的司商按国中姓氏合计出人数,主管教化的司徒合计出可充作师旅的人数,主管刑狱的司寇合计出犯人和死刑人数,主管牧养六畜的牧官合计出自己辖区内的人数,百工合计出工匠变动的人数,场人掌管场院果圃的收入敛藏,廪人掌握国库粮谷出入数字。这样官员们各负其责,全国人口的多少、生死数字、出入和往来情况就全都知道了。同时,国君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务审察了解人口情况。如天子在千亩籍田上亲耕,仲春农闲时打猎,夏时到籍田检查除草间苗,秋收后和冬闲时围猎。这些活动都是熟悉了解人口数字的机会,又有什么必要按籍统计人口数字呢?不考虑因为战争使人口减少反而大张旗鼓去搞人口普查,这是自己暴露人口少的弱点而厌恶从根本上治理国事。国君从事政治却又向天下暴露自己国力的弱小,诸侯将会因此而产生离弃之心逐渐疏远王室。天子治理人民却又厌恶政事,将无法实施政令。况且这样去统计什么人口数字,是上天所憎恶的,将有害于国家的政治而且祸害子孙。”然而周宣王拒绝了仲山甫的建议,最终坚持统计人口数字。到他的儿子幽王统治时期,西周灭亡。

    另外我们从《诗经· 大雅· 烝民》中也可以了解到仲山甫的有关事迹。这首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作,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形象,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赫赫政绩,称他 “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诗中有“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之句,可知仲山甫曾接受王命到齐国修筑城池,镇守东方。

    春秋时期仲山甫分封的樊国位于周王室洛邑附近,国势弱小。其四邻皆是势力强大诸侯国,它们都虎视眈眈地想将阳樊纳入自己的版图。《左传》中记载了周桓王八年(前712)周王室与郑国发生的田地之争,其中涉及到樊地的归属问题。“王取邬、刘、蔿、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 苏忿生为西周武王时期的大臣,因为助武王克商有功,封于苏,建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郑国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内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大片土地。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中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国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郑国国君挑战王权,以观其行。针对郑国的挑衅,周天子命令卫、陈、蔡等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庄公分头击退,周天子的神圣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到了后来,周桓王又与郑国发生了田地之争,周天子在郑国强取得邬、刘、蔿、邗的田,而将属于苏国的包括阳樊在内的12邑田地送给了郑国。这说明在前712年以前樊地已归属苏国,到周桓王与郑国争田之后,周桓王将它送给郑国管理。实际上,周桓王虽然将这12邑给予郑国,但由于苏国国君拒不相让,郑国并没有得到这些土地。 樊侯仍然拥有他的封地。周惠王十二年(前665)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仲皮,为周王室的大夫,是樊仲甫的后人。由于樊皮背叛周王室,第二年春周惠王遂命虢国的国君讨伐樊国,并把樊皮从那里抓回京师问罪。这说明此时樊氏仍有樊国。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周襄王弟子带叛乱自立为王,周襄王向晋国求助,晋文公亲自率兵勤王,平定周王室叛乱。为了表示对晋文公勤王的感谢,周天子赐晋文公“南阳”之地。《左传》记载周襄王 “与之(晋文公)阳樊、温、原、攒茅之田”;《国语·晋语四》也载:“(周襄王)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晋文公得到周天子这些城邑的赏赐后,立即派人去接收。但当时阳樊人却不愿将阳樊相让给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围樊,将残杀城内百姓。阳樊人仓葛辩解说:“晋文公您辅佐周王恢复了王位,是合乎为臣之礼的,但阳樊人不熟知您的德行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您就要杀戮我们,这不是非礼吗?我们阳樊人有夏、商遗下的嗣典,有周王室的军队,有周宣王的名臣仲山甫曾在此为守宰,其他人也都是周王的亲属。您安定了周王室却来残害它的姻亲宗族.老百姓怎能归附于您?”晋文公说:“此君子之言也。”于是下令放阳樊人出城。阳樊人被迁走后,樊国遂为晋国所吞并。

    其三,少数民族樊姓。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有跟随前秦皇帝苻坚定关中的大将樊世,为氐族人。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云南禄丰县西北)巡检使为樊姓,系白族;今蒙古、满、壮等少数民族均有樊姓。

    2、播迁

    先秦时期 樊姓的迁徙繁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源于商王族樊氏的一支的后人并没有记载。仅根据唐朝人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中推测,孔子的弟子樊须,也叫樊迟,字子迟,为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说为齐国人),可能为这一支的后人。樊迟就仕于鲁国当权大夫季氏,并在对齐国作战中立有战功。《论语》中载他曾向孔子问种田种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

    春秋周襄王十七年樊国为晋国所灭,但仲山甫的后人还在周王室中一直担任要职。《左传》记载了周敬王时期有樊顷子即樊齐任周大夫之职。樊齐当为仲山甫后人。

    两汉时期 樊齐的后人江苏沛县樊姓一支因西汉大将樊哙而闻名。樊哙早年在家乡以屠狗为业,后追随刘邦起兵反秦,立下赫赫战功,封为舞阳侯。吕后死后,刘姓宗族联合反吕大臣趁机诛杀吕后一党,樊哙的妻子吕须(为吕后之妹)和其子樊伉被杀。到汉文帝时,又找到樊哙的另一个儿子樊市人继承了樊哙的舞阳侯爵位。樊市人死后,其子樊他广世袭爵位。有人上书天子说樊他广不是樊市人的亲生子,于是汉景帝中六年(前144)革去樊他广的爵位。直到汉平帝元始二年(2),皇帝又找到樊哙的后裔樊章继承舞阳侯的爵位。《元和姓纂》载,樊哙的曾孙樊嘉曾担任南阳太守,其后人遂定居到今天河南省南阳一带,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的大姓。西汉末期,居住于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豪族。樊重,字君云,善于经营,为人又乐善好施,不吝钱财,为乡里所敬重。其女樊娴都嫁给春舂陵刘氏宗室刘钦,生子刘秀为后汉开国皇帝光武帝。东汉建立后,刘秀非常照顾母族樊姓一家,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5人为侯,并追封外祖父樊重为寿张敬侯。樊重子樊宏,东汉王室重臣,为人谦恭谨慎,封为寿张侯。樊宏子樊鯈,谦逊恭敬,有乃父风范。他精通儒学,亲自删定《公羊严氏春秋》里的章句,并教授门徒有3000余人,时人称之为“樊侯学”。樊鯈长子樊汜承其爵位,少子樊梵官至大鸿胪,族孙樊准官至光禄勋。到汉明帝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其他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政权,被称为“四大姓”。这一时期河南南阳地区的樊姓宗支还有新野人樊晔,字仲华,少年时为刘秀的同学。光武帝即位后,征为侍御史,累迁郡太守。崇尚法家,任职内打击不法豪强。其子樊融,有俊才,好黄老学说,不肯为官。 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有樊英,东汉学者,精通《京氏易》、《五经》。隐居于壶山,著书授徒。著有《易章句》,世名樊氏学。东汉时期南阳地区的樊姓名人多为朝中显贵,又族大人众,子孙昌盛,于是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南阳郡。此外新莽时期有赤眉军起义军领袖樊崇,字细君,山东琅琊(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期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樊阿,师承名医华佗,精于医术,尤其善用针灸治疗疾病。他不盲目相信传统医学所谓背及胸不可妄用针的理论,下针深及一二寸,巨阙胸藏下针深及五六寸,疗效显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推翻了司马氏政权,西晋灭亡,北方也陷入连年战乱中,而南方地区相对来说社会稳定,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318年司马睿在江南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南阳湖阳樊姓宗族也被迫在西晋永嘉年间迁居于淮南一带。到南朝梁时湖阳樊姓后人樊方兴曾任司州刺史,封为鱼复县侯。樊方兴子樊文炽,任梁益州刺史,封为新蔡县侯。樊方兴的孙子樊毅和樊猛,为南朝陈的大将,以军功著称,陈亡后入仕隋。湖阳樊姓樊宏的另一支后人樊僧远,举家迁于今江西庐江。后来其子樊儒又到北方北齐朝廷内担任仁州刺史的官职。此外,还有原居住在南方的樊姓向北迁移。如后魏樊子鹄,他的先人原先居于荆州(今湖北北部河南南部一带),为当地豪族,后归顺了后魏,举家迁至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一时期北方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沁水以东一带,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另一大郡望——上党郡。后有上党郡的一支樊姓入迁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使北猗氏之樊姓昌盛起来。其代表人物有:北周人樊深,字文深,为国子博士,精通经史、天文历法、卜筮等学,授课教徒。北齐人樊逊,字孝谦,幼时好学,善做文章,官至员外散骑侍郎。当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

    隋唐时期 樊姓依旧在北方昌盛。隋朝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樊叔略,西魏中授都督,北周时封清乡县公,拜汴州刺史,入隋封为晋安定公,后拜司农卿。樊叔略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百姓为之歌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唐朝有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人樊晃,唐玄宗时登进士第。累任汴州刺史、润州刺史。平生喜爱杜甫诗歌,曾辑杜甫诗为《杜工部小集》。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记载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流落大食(今阿拉伯),将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中唐时期有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人樊宗师,字绍述,唐代散文家。曾任绵州、绛州刺史。他的文章艰涩,难以断句,时号“涩体”。南方樊姓在隋时有江西庐江人樊车,官至户部尚书、齐国公。其子樊思孝在唐朝任亳州刺史。初唐有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樊兴,为唐代名将。贞观年间击讨陵州獠、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任左监国大将军,封为襄城郡公,后拜检校右武侯将军。另唐朝时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江陵,肇基江陵樊姓。

    宋金元时期 自宋代开始江南樊姓有很大的发展。南唐时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樊潜,因在汉阳、石埭二县(今属安徽)任县令,遂举家迁到池州(今安徽贵池)。北宋初年其子樊若冰(又名樊知古),曾向北宋朝廷献策,于采石矶搭筑浮桥,助北宋军队渡江灭南唐。在北宋朝廷历任江南转运使、荆湖转运使、河北东西路都转运使等职。《海虞樊氏宗谱》记载,北宋初始迁祖樊爱仁跟随其主吴越王钱俶归顺宋朝,不久就辞官迁居江苏虞山,后代子孙主要居住于江苏常熟和海虞等地。五代末年南阳樊姓后人樊镇任官饶州(今江西鄱阳)。至北宋初年其长子樊怀韬游历至豫章(今江西南昌)钟陵(今江西进贤县)的墟上,见这里山水优美,遂决定迁居墟上,改墟上为“三阳”,自号“三阳居士”。进贤樊怀韬这支樊氏在江西发展最为昌盛。南宋时期进贤樊姓至五代昌字辈因子孙众多,遂分居江西南昌、进贤、修水等地。其后世子孙中屡有登进士第、出仕为宦者,在当地形成望族。樊镇次子樊若水因任官浙江,其后代遂定居那里。此外有山东一支樊姓因先祖在广东任官,遂定居广东。

    到北宋末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了宋都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北方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乱。宋皇室南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大批北方百姓纷纷跟随南宋朝廷迁往南方定居下来,北方樊姓子孙也多南迁,寓居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暨阳樊氏宗谱》记载,樊国祥在宋理宗时逃避战祸而迁居到浙江诸暨。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提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苏、鲁、豫、冀4省6郡42县,当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不少百姓只能往战事较少的山西逃生。这4省的樊姓子孙也多迁至山西。这一时期的北方樊姓名人有元末济宁郓城(今山东郓城县)人樊执敬,字时中,警敏好学,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封鲁国公。南方地区也战乱不断,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四方。元至正年间,居住江西修水的樊克洪因避战乱迁居于湖北樊湖(今湖北武昌)。其子孙后分居于湖北江凌、黄冈、咸宁、枣阳等地,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 元末连年战争使中原地区生灵涂炭,人口急剧减少,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成为无人之区。为了恢复那里的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同时为使全国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移民政策。从明初洪武二年(1369)至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山西大迁民。据《明实录》等史书记载,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规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在18省(市)、498县(市)。原先居住在山西境内洪洞、潞州、泽州地区的樊姓子孙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4省的黄泛区。至明代,樊姓子孙或因旅居异乡,或因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全国各地,成为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湖北广济《樊氏宗谱》记载,樊潜仲祖辈居住在江西修水。他的长子樊用德一直跟随父亲;二儿子樊政德明朝初年到湖北广济做官,于是举家迁居在广济,为湖北广济樊姓始迁祖。浙江《蛟川樊氏宗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始迁祖樊远由于到定海(今浙江镇海)做官,因此在那里安家落户。明代北方樊姓名人有山东郓城南关人(今山东郓城县)樊敬,字守一,明洪武年中进士,永乐三年(1405)升任广东参政。樊敬在广东任职期间,除弊扶正,因功入朝拜左通政。永乐八年(1410)和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亲率大军西征鞑靼和瓦剌,樊敬总督军马粮饷。永乐二十二年(1424)樊敬升任刑部左侍郎。在任期间,剔除宿弊,刑狱清明。宣德二年(1427)樊敬负责整饬淮西诸卫军伍,镇守济宁。樊敬的曾孙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初授河南临颖知县,因御寇有功,提升为御史,奉命清查庄田,清出被非法侵占的民田2万余顷,颇得民心。正德十一年(1516)樊继祖升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后任江西参政。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兵变,樊继祖提升为兵部左佥都御史,擒叛军首恶,遂升为兵部左待郎。此后他提督蓟州(今天津一带)等地边防,因功升为兵部尚书。嘉靖二十年(1541)西方鞑靼骚扰山西,边境告急,樊继祖前往总制,屡建奇功。后迁任工部尚书。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书。河南考城(今民权)人樊镇,建文元年(1399)进士。他博通经史,秉性刚直,授监察御史,振肃风,有政绩,累官山西右布政使。南方樊姓名人以浙江、江西、湖北三省最多。常山(今浙江常山县)人樊莹(1434~1508),字廷壁,号澄江。景泰七年(1456)考取举人,天顺八年(1464)登进士。成化四年(1468)樊莹出使西川,因拒收金银礼物,当地人建“却金亭”纪念他。樊莹为官清正廉明,多谋善断,办事雷厉风行,凡其任职所在,豪门权贵,纨绔子弟都不敢肆意妄为。他历任云南巡按、直隶松江知府、河南按察使、应天知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等职,政绩颇著。进贤(今江西进贤县)人樊良枢,字尚植,号致虚。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任刑部郎中、浙江提学副使。著有《易疑》、《樊致虚诗集》。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樊玉衡,字以齐,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以廉吏著称。曾任御史、全椒知县、太常少卿。长子樊维城,字紫盖,万历十一年(1619)进士。历任海盐知县、礼部主事、泉州知府等职。在海盐任职期间,汇集历代海盐人的著述编成《盐邑志林》,为我国第一部地方丛书。次子樊维甫著有《西霞集》、《三易衍符》、《天机密铃》等书。

    清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樊圻,字会公,隐迹于山林,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画。为“金陵八家”之一。樊圻之兄樊沂,字浴沂,也擅长绘山水、花卉及人物画,与兄弟齐名。兄弟二人终日以泼墨作画为乐。樊圻之子樊云,字青若,秉承家风,其画作在江淮一带也很有名。文安(今河北文安县)人樊梦斗,字北一,号文成,为著名诗人。明亡后隐居桐柏山中,不愿为官。著有《驻槎诗集》。清初顺治元年(1644),山东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聚众3万,号称樊家军。清政府抄杀樊毓敦宗族并株连到鱼台附近各县樊姓族人。山东济宁、汶上、嘉祥的樊姓族人大都被迫西逃至郓城,山东金乡和鱼台等地族人则大都南逃江苏、河南、安徽等地。樊毓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山东兖州、曲阜、泗水、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其弟樊毓朗、樊毓质则继续南下,陆续隐于江苏赣榆和苏州、浙江嘉兴和宁波、福建等地。其余部众一部分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分人向西南撤退,散居在河南内黄等地。清初另有不少樊姓人迁居于我国台湾省,同当地人民一起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台湾省成立有樊氏宗亲会,修订家谱,认祖归宗。

    至清以后更有不少樊姓子孙远渡重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繁衍,如今樊姓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根在中原济源站 2011-04-12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白姓:楚国公族的后裔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