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漯河王姓极为普遍,它不像其他姓氏,同出于某国、某地、或某人的姓氏,而是源头众多,支脉纷繁。古代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便以“王”为氏。因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
漯河处在封建王朝建都最多的中原之中,早有王姓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朝时曾出过一位皇帝,就是舞阳县的王建(字光图,公元847—918年)。他年少时以屠牛、贩私盐为业。唐代应募入伍,后升任忠武军队将领。唐僖宗避乱途中,命王建为清道使,行至当涂(今凤翔)至兴元(陕西南郑)之间时,叛将李昌符焚烧栈道。王建牵着僖宗李儇(xuān)的坐骑从大火中冲出,使僖宗得以脱险。因救驾有功,僖宗封他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县)刺使。他趁机招募8000多人,破鹿头,取汉州,屡建奇功。唐昭宗李晔继位后,拜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他领兵攻克成都,据有两川之地,势力逐步扩大。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封王建为蜀王。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当年9月王建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在位12年。蜀国因据有蜀中之天险,外部因此不易侵入,长期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加之他厚待贤士,善于用人,当地经济、人口都有所发展。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继位,谥王建为“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墓称“永陵”。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又称大名府)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派王祜去查办此事,并以相位相许。王祜接任后,明查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没有向朝廷奏报,宋太祖就亲自诏见。王祜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奏符彦卿确无谋叛事实,并直谏太祖不要因猜嫉滥杀无故。太祖不但没让王祜当宰相,反把王祜改派知襄州(今襄樊)。赴任前王祜在自己宅院内亲植槐树三棵,且非常自信地说:“我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果然不出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真的做了宰相,他的预言成了现实。王氏后人便以三槐为典故,取堂号为“三槐堂”。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朝有辅助始皇帝平定赵、燕、蓟、荆等地的大将王翦。东汉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撰著《论衡》宣传无神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晋代有书圣王羲之,为后代书法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有著名戏剧作家王实甫,一生笔耕不辍,创作杂剧,其中《西厢记》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清代有大思想家王夫之,其著作宏富,他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
漯河处在封建王朝建都最多的中原之地,境内早有王姓先民在此居住,并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明朝初年,又有大批王姓之民,由山西洪洞县来漯定居,和土著王姓融合一起,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方面多有贡献。
召陵区姬石乡杏树王村生产的“双王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做工精细,质量上乘而响誉乡里。一九六四年,“双王镰”被评为河南省优等产品,年产量达三十万张,畅销冀、鲁、豫、皖、湘、鄂、陕、川、藏、蒙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郾城区龙城镇钮王村,以生产传统手工艺品“鸡毛掸子”而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项技术已传播到周边十几个乡镇,荣获省地优质产品称号,现在已经响誉全国,畅销国外。
据最新统计,全国王姓已超过九千万人,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4%,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到漯河,王姓也极为普遍,全市王姓已近二十五万人,占全市人口的9.5%。【原标题:漯河姓氏: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