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6)

2013/9/27 16:00:46 点击数: 【字体:

   五、寻根联谊

    近十多年来,寻根活动在神州大地上一浪高过一浪。康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截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但是对于汤姓名人――康有为的追悼、纪念活动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公车上书”和“戊戊变法”的领袖,除了政治经历曲折坎坷以外,在学术上也是建树颇丰的,其中他的书法艺术和理论对中国书坛的影响非常大。为了纪念这位伟人,2002年12月24日,由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和青岛国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康有为寓居青岛80周年暨廖克云山水画展”在青岛康有为故居开幕。画界老前辈及社会各界近200人出席了开幕仪式。来自四川嘉州画派的画家廖克云向康有为故居捐赠了画作,以表达对一代人文先驱的敬仰,同时他还向有关慈善机构捐献了自己的作品,以体现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2003年4月4日,清明节到来之际,山东省青岛市在康有为故居举行了康有为铜像安放仪式暨康有为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及该市的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及从台湾、香港赶来的康有为的孙子康保延、外孙何康乐和庞田中参加了此次安放仪式和学术研讨会。康有为铜像高1.6米,由岛城著名雕塑家张白涛雕塑。

    2004年9月16日,由共青团佛山市委、佛山南海区丹灶镇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康有为文化节,在康有为的故乡——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拉开帷幕。为了加强佛山青年人文素质的培养,学习先贤,传承文明,结合“丹灶镇首届康有为文化节”,共青团佛山市委和丹灶镇于即日上午举办“佛山青年有为论坛”,并邀请了广东省康梁研究会会长方志钦,香港康学研究专家潘德恩等研究康有为的专家学者,到康有为故乡与佛山青年一起,共同探讨康有为的精神内涵,解读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此次论坛是丹灶“康有为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

    9月25日,南海康有为书学院成立暨“康有为杯”书法大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康有为书学院成立暨“康有为杯”书法大赛也是丹灶镇首届康有为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首届“康有为杯”书法大赛吸引了佛山五区的200多名书法爱好者参加。康有为书学院成立日,展出了70幅获奖作品,同时,展出了康有为的一批真迹。据了解,康有为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但是,南海文博部门在收集康有为生平文物时,却发现其流亡海外的文物极少,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在两年前,南海博物馆有幸从民间收集到的一批康有为在海外流亡时留下的手稿、电报、书信等。这一批康有为真迹包括:康有为《共和政体论》、《大同书目录提纲》、《救亡论》、《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章程》、《大借责驳论》等手稿长达70多页,还有康有为与伍宪子(时任国民广东省政府内务厅厅长)、梁启超、冯紫珊等人往来的书信以及各类公函等逾400页。当日展出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南海康有为书学院是一个民间文化学术机构,主管单位为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丹灶镇人民政府、南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业务主持单位为南海区书法家协会、丹灶镇文化站,在机构组成上,由以上五家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任命院长、副院长和各部门负责人。康有为是为数不多的推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大师,他的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是清代碑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集大成之作。清代碑学的发展使中国书法史的内涵大大增加,而且使书法进入了一个最为重大的变革阶段,康有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南海康有为书学院和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连为一体,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现康有为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的风貌,南海将因此而生成“康有为系列”文化现象,丹灶首届“康有为文化节”则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生动的展示。

    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木本水源”,同祖同宗历来是被后人珍视的。康氏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三千多年,出现了京兆、东平、会稽等几个著名郡望。虽然康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截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但是,古朝歌在外地康姓人氏从1995年以来,先后不断有天津、太原、西安、滑县等地来淇县西岗康庄寻根问祖。淇县康庄、臧口、小河口、骑河黄庄等村康姓人士自觉组织起来,商讨重修康叔祠、武公祠,续修家谱等事宜,吸引我地康姓搞好康氏祖地的开发建设。随着中华寻根热潮的到来,康姓起源地的确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康姓的寻根联谊活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神州大地遍地生花,各地康姓人士将踏着祖先的足迹,携手共进,互通有无,为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做出他们杰出的贡献。【原标题: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淇县县委统战部 2011-02-2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周姓的起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