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5)

2013/9/27 16:00:46 点击数: 【字体:

   四、遗迹名胜

    1、河南名胜

    卫国故城垣 在淇县朝歌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纣王子)、斩管叔,流放蔡叔,贬霍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旧都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淇县),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街北头),传至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理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狄人所杀。城垣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城基宽50—70米,残高1.5—3.6米,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夯面平整,夯层厚至每层6—12厘米。在夯土中发现有商末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细柄豆、陶瓶底、陶盆、绳纹瓦片,矮足粗绳纹鬲、绳纹小薄砖等。1987年3月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故城附近有三个作坊遗址:第一处是位于付庄及该村南北的冶铁作坊遗址。1986年发现。相传始于殷纣,西周卫国至汉代仍用。呈长方形,长宽均约3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1米,含有大量矿石、铁块、木炭、残炼铁炉、模板、残鼓风管、烧土及铁制品,并发现一件耜铧和大量商代陶片及卫国至汉代瓦片。第二处是西坛冶铁遗址。1988年5月5日发现。遗址在县城红旗路中段北侧30余米处,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距地表0.7米,文化层厚3米,包括物有木炭、炉壁、铁渣、矿石、铁块、红烧土、模板及建筑所用稀绳纹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陶罐、盆、瓮、豆等。经省文物考古所发掘确定为战国中期卫国炼铁作坊。在全省同类冶铁遗址中居第四位.第三处是位于东关村东的制骨作坊。相传是商王武丁时期制古作坊,西周卫国仍用。面积约有7.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5米。清宣统三年东关农民在此挖出牛、猪等各种骨骼(有的已变为化石),以及残骨器(上面的锯痕清晰)共300余马车,由奸商卖给英国、意大利文化侵略分子,经火车运走。1958年修路时,又挖出各种骨骼数十车,填于路基。1988年,在路北侧排水沟断面上,仍有大量骨骼露出。有的骨头上有锯、钻、磨等加工痕迹。

    武公祠 建于春秋初。原在淇县西北30里山内耿家湾(夺丰水库山腰)处,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淇县志》云:“武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1494)知县颜颐寿重建。正德十六年(1521)知县刘金命义士李深鼎新庙貌,创建石门绿竹亭。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县张宜重修”。清代《淇县志》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1569)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东北隅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祯五年(1632),崔庚复移于耿家湾故地,重修庙貌”。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知县赵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庄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6亩。另有堂屋三间,供赵公等二十神位。民国年间,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两股分东西流淌,祠东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树两株,树胸径3尺许,祠东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夺丰水库之水所淹。

   邑励坛 相传卫康叔建,在今淇县北一里许。有明嘉靖祭文碑一通,祭器库1所,宰牲房1所、坛门3个、外门1个,祭器俱全,清代遗址尚存。

    康叔祠 按《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成王时曾“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淇河间,故殷墟。殷墟朝歌是卫国国都,为祭祀卫国始祖康叔,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户部给事中高遐昌捐地,知县王衍创造。到民国初年祠内尚有大殿一座,瓦皆琉璃,庄严宏伟,殿方三丈六尺,前两侧有陪廊六间。对殿为瓦房三间,大门出厦三间,阶高十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为淇县第一高小。抗日战争前,为民众教育馆址。日军侵占时,于1939年在此设日伪医院,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仅有大殿及临街高墙一处。新中国建立后,为县建筑公司住址(中山路阁南段18号)。

    康百万庄园 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南村庄园路69号,距离巩义市城北2公里。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康百万”原名康应魁,是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据说他的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巩义方圆几十里的田地都属康家所有,康应魁为炫耀其财富还曾经两次在住宅门口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不惜血本,出资白银逾百万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行宫和“龙窑”,同时又拿出100万两白银捐助清朝的流亡皇室,哄得饱受逃难之苦的慈禧太后心花怒放,给了康应魁一个“康百万”的皇封,从此,“康百万”的鼎鼎大名在全国流传开来。

    康百万庄园是一座与外界隔绝的砖石结构的城堡型建筑。它临街建楼宇,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其围墙环绕山腰一周,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综合了宫延、庙宇、民房、园林等艺术特点,兼有我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建筑特点,为我国十七、十八世纪典型的堡垒式建筑群。它的庭院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庄园分上下两寨,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装饰各具特色,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中院有过厅堂屋,东西为厢房,院落毗道相通,曲径通幽,大门楼气宇轩昂,二门楼古朴典雅,土窑洞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蔚为壮观,既雕梁画栋,豪华雄伟,又雍容大度,玲珑雅致,可谓中原一绝。从远望去,寨上寨下一片青堂瓦舍,楼房林立,气势磅礴。

    庄园总占地面积为64300平方米,有9大建筑群体,31处院子,73个窑洞,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同时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该庄园于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我们研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发家史以及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2、外省名胜

    康有为故居 坐落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楼、松轩、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区组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康有为纪念馆共由两层展厅组成,展出了康子从少年时代刻苦求学,青年时代立志报国,中年时代布衣上书,请求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机,变法失败流亡海外以及办强学会,著书立说等波澜壮阔的人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代伟人康有为为寻求真理的奋斗轨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康有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为诞生于古屋。故居为一间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面积81平方米,凝重古朴,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砖墙橼木结构,古色古香。古屋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古屋采光足通风好,冬暖夏凉环境非常舒适。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处清代建筑,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在这座故居中,康有为饱读中西书籍,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并在此处撰写了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论著《大同书》初稿。康有为在故居中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故居也因此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康有为故居经过不断修复,逐步形成以康氏宗祠、大同牌坊、澹如楼、松轩和荷塘在内的配套设施和景点。进入有为故居,绿树掩映、荷香沁人。清晨,千余只小鸟在树上欢唱晨曲,池塘绿波荡漾,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康有为书学院 位于康有为故居旁边,由展厅、创作室、研究室及培训中心等组成,面积有数百平方米,是在故居外围用来堆放杂物的两层楼房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展厅用于展示康有为的一些作品、康有为书学的研究著作、论文等;创作室用于书法家创作及供故居游客进行即席挥毫;研究室用于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学术会议。学院由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联与丹灶镇政府联合筹办,于2004年9月25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康有为故居纪念馆 位于青岛市南区汇泉湾畔,福山支路5号。始建于1899年,原来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1923年康有为购买此房作为寓所,直到1927年3月病逝于此。该建筑为德式三层楼房,面积1128平方米,砖木结构。内部家具陈设为清朝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所赠。康有为在此居住期间,会见文化名人,潜力心研究书艺,因此故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淇县县委统战部 2011-02-2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周姓的起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