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大概都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其知名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它的诞生地杞国(今杞县一带),以至于笔者在外地求学时,别人问至籍贯,答曰“杞县”,对方一脸茫然,于是乎补充一句“杞人忧天的杞”,对方才恍然大悟,眉开眼笑,仿佛碰到了他表叔。所以,笔者对这个成语是“感激”的,因为它自动成为“杞人”的名片,犹如“开封府”是开封的名片一样。
毋庸讳言,“杞人忧天”含有一些贬义,似乎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是吃饱了撑的。所以杞县的抚辰楼上就挂过“杞人胜天”的大标语,其意是对“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反抗”。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随着臭氧层空洞的被发现,人们忽然发现,这个“忧天”的杞人并不可笑,不但不可笑,反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哲人。于是对“杞人忧天”深刻内涵的发掘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周清怀、吕存伟二位先生所著的《古代杞人的忧思》,就是专门论述“杞人忧天”这一问题的。
“杞人忧天”首先见于《列子·天瑞》。所以,周清怀、吕存伟认为,“杞人忧天”寓言反映的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列子看来,天自有其自然规律,人们用不着忧虑它是否会坏。
其次,“杞人忧天”还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另外,“杞人忧天”也只能诞生在杞国这样一个饱受患难的小国之中。
除了对“杞人忧天”进行历史性的考辨之外,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要挖掘“杞人忧天”的当代意义。“杞人忧天”不但反映了中国人较早的对于宇宙星辰的关注,更蕴涵着由“小我”至“大我”的扩展。正如杞县县委书记郅晓峰在该书的题词中所说,“杞人忧天”是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杞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明哲同志也指出,杞人“忧天”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承平中预见危机”。能发掘出如此的当代意义,证明“杞人忧天”的研究已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原标题:挖掘“杞人忧天”的深刻内涵 ——《古代杞人的忧思》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