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中华曾氏:一门四相的“曾半朝”传奇

2013/6/25 14:26:52 点击数: 【字体:

    
    中华姓氏中,曾氏可谓显赫一族,其一门四相的“曾半朝”传奇,更是被誉为千古美谈。

  “鄫”字,去“耳”留“曾”,得姓始祖太子巫

  曾姓是个古老的姓氏,它远出于夏禹。

  说它古老,在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专著《世本》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曾氏,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苍山县西北。之后,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时的鲁襄公六年,被莒国所灭,其太子巫便逃到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国为氏并去掉邑字,成为曾氏。

  那么,要追溯曾氏,夏禹就应该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那时候,夏禹的儿子启已继承了王位,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当时,其子太康荒于政事,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便趁机消灭了夏朝,但不久,后羿有个亲信名叫寒浞,寒浞趁机反叛杀了后羿,接着又杀了掉了仲康之子相。

  不过,仲康之子相被杀时,他的妻子已有身孕,后来她生下一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少康。

  少康长大后,广施恩泽,得到了同姓部落有穷氏的鼎力支持,灭掉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夏室以后,为了加快民族融合,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于是少康就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就被分封到了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又作缯。

  当时,鄫国是申国的盟国,而申国就在现在的河南南阳市以北,它北边的方城县有缯关,而这里被专家们认定就是姒姓鄫国的故墟,也就是曲烈的最初封地。

  到了商朝初时,鄫国北迁到现在新郑与新密之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鄫子爵,移封到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城。

  由于当时的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和扭转这种局面,鄫便和当时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亲关系。后来,莒、邾又来欺负鄫国,国君时泰就请求鲁国保护,并甘愿当鲁国的附庸国。

  其实在这之前,鲁僖公之女就嫁给鄫君时泰,并生下了公子巫。可是不久,时泰又娶了莒女,并且又生个儿子,生儿子后他们还想把他立为嗣,这就危及到了巫的地位。而且,鄫国靠近鲁国的行为,自然引起了莒国的强烈不满。于是,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而鲁国就派大夫藏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参加了由包括晋、莒、邾等国在内的抗击楚国的联盟会,才使得鄫国得以暂时的喘息机会。

  但好景不长,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67年,鄫国自恃有鲁国撑腰,而怠慢莒国,莒国就伺机抓住鲁国疏于扶持鄫国的空挡,举兵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示背井离乡,不忘先祖的情结,他们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以表示离开故土之意,并把“曾”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从此,太子巫便被认为是曾姓的得姓始祖。

  曾姓远出于夏禹,但在商周时千余年间,一直处于被人统治甚至被人欺凌的状态下,太子巫四传至曾参,曾参为孔子弟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这才算是出人头地。曾氏家族视曾参为荣,所以,几乎所有的曾姓家谱中都把曾参作为自己的一始祖。
 
    繁衍兴盛龙山曾氏一门出四相

  太子巫传曾参之后,曾氏族人历经多代,一直未出山东,从曾参到第十四代曾琰,其死后均葬于济宁嘉祥县南武山。

  西汉末年时,有一个叫鄫据的,因治朝有功,加封关内侯。后王莽毒死平帝,自称皇帝后,曾据对其所作所为极度不满而“耻事新莽”,于是,就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江西,并在庐陵一带开疆扩土繁衍生息。然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播迁,尤其在广东和福建等地,成了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使得曾姓成了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到了唐末,黄巢起义,北方开始战火连天,很多中原人南迁,这时候,河南固始的曾延世率族人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进入福建,并定居在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代,成为了曾氏龙山派始祖。

  也就是这一门曾姓族系,到了宋代时,一门出了四个宰相,被誉为“曾半朝”的美誉。

  据《晋江新志》记载:“曾家相业,旧志列传三十一人,占四分之一。”曾延世八世裔孙曾会,为瑞宗二年进士,仁宗时以集贤殿校理知明州;曾会之子曾公亮,为天圣二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管至枢密使、昭文大学士,封鲁国公;曾公亮长子曾孝宽,吏部尚书,卒后赠右光禄大夫;曾公亮季子曾孝纯,以恩荫仕为殿中丞,太常丞;曾公亮从子曾孝广官至户部尚书。

  后来,曾孝广的弟弟曾孝蕴,任天章阁侍从制;曾孝宽孙曾慥,初为尚书郎,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曾公亮四世从孙曾从龙,状元及第,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曾从龙弟弟曾用虎,在兴化军做官,首创城堤,修建太平废陂,人称“增公陂”……

  那时候的龙山曾氏,真可谓显赫耀眼。

  后来,曾氏播迁中,江西的曾氏继续迁徙广东、湖南。曾晖徙居广州,成为了曾氏入粤始祖。同时,移居福建、广东的曾氏也开始再次迁徙到江苏、四川等地。
  如今,香港的曾氏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从知道,但曾氏大围屋却铁一般地证明了曾氏在清代的辉煌。

  那时候,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五华县)有个叫曾贯万的人,自幼家贫,道光三年,16岁的他得知新安沿海一带商业活动频繁,就与兄长辉贤来港谋生。到了贯万的壮年时,正值香港开埠初期,也是采石业的黄金时代,于是他大胆果断,把多年的积蓄投资创办了三利石厂,同时兼营贩卖淡水给船户,获利颇丰,并在沙田建造了大围屋。

  而大围屋也从此就成了香港曾氏的显赫象征。

  再说台湾的曾姓,据记载,早在明朝末年便有曾姓人迁居台湾。那时候,漳州府海澄人曾振旸,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就到台湾开垦了。清朝时,曾姓人开始大举移居台湾。他们中以福建、广东的居多,主要分布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便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如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等。

  18世纪之后,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且移居异国他乡的曾姓族人已不在少数。移居的地点大多在南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都有增姓族人定居。如今,除上述之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新族人的足迹。
名人先贤肇造曾氏文化

  曾姓的名人灿若群星,曾氏的先贤仁德厚重。

  “孝”的楷模,修身样板——宗圣曾子

  曾子,也就是曾参。他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之一,他的思想主要承传孔子,并对孔子学说领悟较深,他重仁德、倡孝道,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是道德修养最全面的。

  他主张“三省吾身”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为历代儒者修身的指导原则。他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皆以其为“孝”的楷模,修身的样板。

  孟子也对曾子深致推崇,并与子思一起阐扬曾子学说,使其成为了儒家的大宗。曾子的孝道思想符合当政者稳定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了朝廷的重视,曾子的社会地位和谥号也随之被提高。到了元朝至顺元年,曾子更被封为了“郕国宗圣公”,这就使得曾子的谥号到了“圣”的高度。这在孔子的弟子中也只有他和颜回(封为“复圣”)两人。

  政坛居才,宋代的曾公亮。

  说曾公亮是政坛居才,可谓当之无愧。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一生勤政爱民,致力于革弊兴利,他力荐王安石,并支持变法,是北宋中期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以至于在他去世后,宋神宗亲自为其哭祭,并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同时御笔亲书“两朝顾命,定策亚勋”,赐谥号“宣靖”。

  曾公亮还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学者,一生中他在倾力治理国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著作。著名的有《武经总要》,它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兵书,它记载了我国最早配置成功的三个火药配方,以及我国最早用于战争的一批军用火器,并附有它们的制造与使用方法。它既是我们祖先创造才能的结晶,也是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所做贡献的光辉记录。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其实,说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事实上曾巩不仅是在文学上造诣巨大,而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先后任太平司法参军、做过七个州的知府,颇有政声。他提出的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后被留在三班院供事。

    曾巩师承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文章要重传道而轻文采,以纯朴自然、条理清晰、从容周详、说理透彻为特色。他的文学最高成就是议论文,记叙文次之。当时,其文名仅次于欧阳修,其文影响深远,南宋朱熹、清代方苞等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

    显赫的曾氏兄弟及外交家的儿子

  曾氏先贤中,曾国藩、曾国荃是兄弟,曾纪泽和曾国藩是父子,他们是曾氏族系中耀眼的光芒。兄弟是“中兴名臣”,儿子是爱国外交家。

  长兄曾国藩,他可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历史人物,清代的“中兴名臣”,因谥号“文正”,所以又称其曾文正公。

  曾国藩一生在清政府为官,且仕途顺利,曾经创下10年7迁,连跃10级的记录。也正是因此,他对清政府也极力图报。咸丰三年,他受命出山,举办团练,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他打破前代通例,别出心裁,把本是民兵性质的团练,编练成为战斗力很强的正规军。咸丰四年,他从衡州出发,发布《讨粤匪檄》,开始进攻太平军。在湘潭获胜后,又占领岳州,之后便率湘军出境作战,与太平军作战达数年之久。咸丰十年被授予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旋即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后与李鸿章一起,倡办洋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另外,曾国藩在古诗词、古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曾文正全集》,并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是十分了得,他是清代爱国外交家,被清廷赏给太子太保衔。

  曾纪泽自幼受父亲曾国藩的影响,并在父亲的督导下,潜心研读经史,饱览古代典籍。青年时代随父在军营中度过,从而使他不仅对大事有所了解,也受到了父亲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于是便开始研读龚自珍、魏源等一代经世致用学者的著作,认识了西学的先进性。

  为了直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民之术,他在33岁那年开始自学英语。在一没有教师、二没有教材、三没有同学可互相交流切磋的情况下,硬是以惊人的毅力,靠着英文字典,用汉语“形声训诂之学”和“泰西字母切音之法”,进行比较研究,用五年的苦功,独立掌握了这门外语。

  光绪四年,曾纪泽被派驻为驻英、法公使,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他在出使的8年时间内,始终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堂堂正正,不亢不卑,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畏强暴,力争民族利益,为近代外交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比较著名的是他赴俄修改条约,挽回了光绪五年《里瓦吉亚条约》给中国造成的部分损失。另外还有,在关于越南的中法交涉中,反对言和,力主抵抗,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光绪九年,在巴黎就法国侵略越南问题与法政府谈判,并建议清廷积极备战,坚决抵抗,反对在天津签订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但昏庸腐败的清政府却一意主和,后来,他就被免去了出世法国大臣的兼职。光绪十一年,他被召回京供职,后因朝廷腐败,其才华最终也没能得以施展。

  再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他与太平军作战近十年,曾受封一等伯爵。1866年调任湖北巡抚,后因对捻军作战失利而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在爱国方面,曾姓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近代爱国商人曾铸。

  大器晚成的曾铸,50多岁时成为了上海滩有名的资本家,并两次被推为上海商务总会总理,且长期担任总工程局局董职务。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广州、长沙、苏州等地反对美国限制华工入境和虐待华工运动兴起后,他就在上海提倡抵制美货和收回苏浙路权,并领导了反美爱国运动,受到了民众的支持。

  后来,虽因屈服各方压力而妥协,但还是迫使美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未敢签订限制华工的续约,并且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不得不下令有关当局“凡华商与游学者到埠,须以最优礼相待,倘故违者,从严撤查究办”,从而使这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更为深远的是这次运动中,首次采取的抵制帝国主义进口货品的策略,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一直是我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斗争方式。

  1907年,曾铸又发起和领导了,收回沪杭甬铁路的运动,并热心地方自治,参加了晚清立宪运动,主张严禁鸦片。

  近代,曾氏名人可谓灿若群星。近代女教育家曾懿,她集其智慧著成的《女学篇》是最早突破传统滥调,用新思想指导的系统女学著作中的重要论著,富有科学、民主思想的新鲜见解。

  还有,近代文学家曾朴,他不仅成就了著名的《孽海花》,更是我国翻译介绍法国文学的先驱。30余年中,他陆续翻译发表包括雨果、左拉、莫里哀、福楼拜德在内的法国文学名著。

    慎终追远承祖德
  
    尊总敬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姓也不例外,海内外曾姓后裔,无不慎终追远秉承祖德。

  海外的曾氏宗亲,他们虽身在异国他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家乡,近年来,曾姓子孙远渡重洋,回到租根地,畅谈乡思乡情,共谋合作发展。

  著名的有曾宪梓先生,他设立了“教育基金会”、“优秀大学生奖学金”、“载人航天基金”等支持祖国的教育和航天事业。

  2002年曾宪梓捐赠800万元,重修复原了曾子庙。2002年世界各国曾氏宗亲捐赠600万元,重修福建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2005年竣工,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的曾氏宗亲代表1300多人出席落成典礼。

  曾子故里嘉祥,多年来一直注重对曾子思想研究、探讨和弘扬。成立了曾子研究会,并组织出版了《曾子家世》等大量学术著作。

  2004年9月,海内外曾氏宗亲联谊会及国际孝文论坛,在嘉祥县举行,来自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曾氏宗亲、知名学者100余人相聚宗圣曾子故里,参加了这一盛会。2005年9月,纪念曾子诞辰2510周年活动在嘉祥隆重举行。曾宪梓先生携夫人参加大典,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荫权还向祭祀活动发来贺信,与世界曾子后裔一同纪念先祖。2007年9月,“宗圣曾子2512周年祭祀大典”更加盛大、隆重和神圣。(原标题: 中华曾氏:一门四相的“曾半朝”传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2011-11-25 作者:李朝栋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