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反映了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杞人忧天》一文载于《列子·天瑞》一书里,是这样记载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争斗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诸子便是这个时代各种思想的代言人。诸子都善于用寓言故事阐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如《庄子》中用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讽刺见识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韩非子》中引用“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政治上的保守派。那么列老夫子(列御寇)在《杞人忧天》一文里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呢?这里有列子与长卢子对“杞人忧天”这个问题的讨论。长卢子认为天地是太空中很小很小的两件物体,但它们会长久存在,天地虽然长久,但既是物体,总有崩坏一天,遇到天地崩坏,人们怎能不忧虑呢?列子认为天地崩坏的事,谁也没有遇见过。天地崩坏,只是一种可能性,人活着不知道死后的情况,死后也不知道活着时候的情况。人生不满百,何必为天地是否崩坏操心呢?这里列子所表述的意思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么,列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呢?这是因为列子是战国时期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干出来的,侯王如果能保有它,天下将自动归服。“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少私寡欲”,“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道家又主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所以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在这种政治主张下,道家号召统治者在“治民”时,必须遵守“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同时道家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不如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杞人忧天》就是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写出来了,列子用讽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杞人忧天》是古人对天体认识由唯神论向唯物论转变后,对一些自然现象讨论的记录。
天、地、日、月、星是什么形状?是怎么形成的?风、雨、雷、电、阴、晴、雾、雪等自然现象是怎么回事?在远古荒漠的年代,先民们就开始对其生存的宇宙环境开始了认识和探索。在先秦时代,先民们一直认为天、地、日、月、星等完全由神创造,神主宰着天地的一切。如《淮南子· 精神训》中就有“古未有天地之时……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万物乃形的记载”。再如《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中也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对于天地的形状,先民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天地之间相连接的是四个柱子。如《淮南子·览冥篇》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天地虽说由神主宰,先民们并未把一切全部托付给神而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探索日、月、星辰的规律,为先民们所利用。如史前社会的传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都表明了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决心。尧舜之时,就有关于羲和、羲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夏、商、周就有关于日食、流星雨、月食和恒星的记录。春秋时期,《春秋》一书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在 242年间,记录日食37次,其中35次已证明是准确的,战国时期出现了研究天文的专著《甘石星经》,书中记录恒星的名字有800个,其中100多个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书中还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
古人经过100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至春秋时古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一向受人敬畏的天,受到某些人的诅咒,失掉了从前的权威,楚斗廉的“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就是对龟卜神灵的蔑视。人间一切休咎祸福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申■曾发表过“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孔子亦云:“天何言哉?百物生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天、地、神受到了挑战,那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这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开始萌芽,如郑史伯提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了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春秋时,晋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两”的命题,意即事物由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既然天地是由物质所组成的,天会不会崩塌,地会不会凹陷,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是怎么回事?古人对这些疑问会马上产生争论,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遭到两童子的拦截,问起太阳一天变化的情况,直把孔子问的哑口无言,大跌面子。《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就是古人在这种思想下一些对自然现象讨论的记录。
《杞人忧天》隐含了春秋战国时期杞国等诸侯小国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生存环境的忧思以及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渴盼。
在古代,天被喻为国家和人民,从这种意义上说,《杞人忧天》其寓意则为以杞国为代表的诸侯小国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生存环境的忧思。我们对周初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和观察研究,发现整个春秋战国史其实就是小国遭受大国欺凌的血泪史。武王克殷,建立周王朝,为加强对其区域的统治,周朝大肆分封,先后分封了70多个方国,这些方国大小不一,地位不同。周初,各大国、小国在周天子的荫庇中,相安无事。春秋之际,周王室国力衰微,其分封的大国对周天子不再尊重,而且还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事,周天子自顾不暇,对其分封的国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春秋初期,大国为加强国力开始对小国进行掠夺和欺凌。齐恒、晋文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不过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仅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借此从小国那里榨取财物。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君朝周仅3次,而朝齐、晋、楚竟有33次之多。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办法免于大国的欺凌,所以小国在大国之间,总是“唯强是从”,“职贡不乏”,“玩好时至”。鲁叔孙穆子说:“今我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忧惧有讨。”此外,小国人民还得为大国统治者服兵役和劳役。小国对于大国简直到了“无岁不聘,无役不从”,战战兢兢,不敢“忘职”的地步,有时不仅向一个大国奉献,还要同时受几个大国的宰割,所谓“牺牲玉帛,待于二境”,“敬共(供)币帛,以待来者”。
杞为夏属后裔,武王克殷,求禹之后,得东娄公封于杞,杞国方圆不过百里,是一个标准型的小国,积贫积弱。但在周初,杞国位列上公,备“三恪”(陈、杞、宋),为周王室的贵宾。周围其他诸侯国家,无论大小都对杞恭敬有加,杞人在这一段时间里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随着周王室的衰微,杞国也失去了赖以尊贵的“保护伞”。春秋之际,杞国处于鲁、晋、楚、齐、宋、徐、莒等国之间,在大国的欺凌下,曾3迁其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杞国的遭遇在诸侯小国中具有代表性,故列子以杞国为原型写出了《杞人忧天》。
列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战争和征伐,他其实是站在以杞国为代表的诸侯小国这一方面的,他不喜欢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道家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图景是: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很显然,列子向往的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的社会图景,而是在历史上已经消失的,经他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他写作《杞人忧天》的目的,是希望杞国等诸侯小国以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的途径,回到周初安乐祥和的世界中。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谁想粉饰就可以粉饰的大姑娘,谁也阻挡不了它滚滚前进的车轮。列子的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历史的倒退,最终还是被历史无情地甩下了,而列子本人也真的成了“庸人自扰”的典型化身,成了历史的笑谈。
《杞人忧天》显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它包含着人类对自然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不管列子对《杞人忧天》寄寓何种思想,又是怎样理解和认识它的,但《杞人忧天》后来被愈来愈多的人理解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用大量的史实首先对“忧”给予了积极评价和论述。他认为有忧才有思,有思才有发展,而一切祸害的根源都源于安逸享乐。唐代大诗人李白《梁父吟》中的诗句“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引用“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抒发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从关心国家大事角度对“杞人忧天”进行了阐述。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忠君爱民的思想情怀,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赴阙》中的诗句“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也引用“杞人忧天”这则故事。表达了他愿以身捐躯挽救宋室江山的爱国思想,从忧国忧民方面对“杞人忧天”进行了阐述……在人类挑战自然的征程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 “忧天”的科学家,才会有飞机上天,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神话,在人类向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才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才推动了我们的社会进步,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从这种意义上说,“杞人忧天”应像“愚公移山”一样要大力推崇和发扬,因为它包含着人类对征服自然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对我们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原标题:《杞人忧天》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