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励志儿歌:打发哥哥上学堂

2013/7/18 16:49:26 点击数: 【字体:


励志儿歌:打发哥哥上学堂
 
    儿歌是会发声的民间文化,豫西民间儿歌资源丰富,但随着电视和电脑的普及,当代小儿宁可学唱周杰伦的歌,也不愿唱传统儿歌了,故抢救并整理传统儿歌显得尤为重要。

  前段时间,市教育局直属第四小学开展了“诗香校园”活动, 记者前去参观时,发现小学生们都在创作自由体诗。在谈及传统儿歌对儿童诗歌的影响时,记者建议要让学生从民间儿歌中汲取营养,被这所学校所采纳。

  实际上,豫西民间儿歌形象、生动,要比周杰伦的歌曲更接近儿童生活,一首首古老的豫西儿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伴唱在祖母的纺车前,荡漾在母亲的爱意中,呢喃在小儿的睡梦里。如今50岁以上的洛阳人,幼时都唱过“月婆婆,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净,槌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红旗插在咱门上”这类儿歌。

  在儿歌当中,励志儿歌占有一定比例,但整个洛阳地区的版本并不一样。偃师一带这样传唱:“月婆婆,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净,槌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红旗插在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而在其他县区,这首歌还要复杂一些,文字上也有变动,全文是“月奶奶,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开科进京下考场,名字题到金榜上,鸣锣开道回家乡,红旗插在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偃师一带传唱的这首儿歌,简洁而明快,入题便教育小孩要羡慕读书人,但没有描写“哥哥”在学堂读书的情形,而是直接写“哥哥”科举得中、捷报送到、红旗插门这样的“排场”场面,入题快,节奏快,显得快意而利落。

  而在其他地区传唱的这首儿歌,则更形象生动,如“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开科进京下考场,名字题到金榜上,鸣锣开道回家乡”等具体场景,具象、生动,有递进、有结果,非常好。

  这首儿歌在豫西地区共有3个版本,最后一个版本是“月亮月,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净,捶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红旗别到咱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这一首儿歌提到插红旗时,用了一个“别”字,作动词用。“别”这个动作要比“插”的动作快,“插”红旗比较郑重,要把旗杆插正了才好。而“别”红旗,旗杆往往是倾斜的。一“别”就走,动作利落,表现了送红旗的人匆匆而来,“别”了旗就离开的那种高兴劲儿。同时说明得到红旗的考生不止一人,他匆匆别了一杆红旗后,还要赶往另一家再“别”红旗,教育成果大丰收,连送红旗的人都高兴。

  真是颇有意趣!这说明农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世世代代都把读书受教育看得很重,这种对儿童的正面教育,不是采用枯燥严厉的教训方式,而是在夏日的晚上,由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指点着明晃晃的月亮,轻松愉快地教幼儿歌唱,甚至不用唱,只是背诵,你一句,我一句,幼儿在喃喃学语中,就懂得长大了要像哥哥那样,穿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背上小小的书包去上学,去读书,将来考个好成绩,让红旗插门上,为门第添彩,为父母争光。

  从“读四书,念文章,开科进京下考场,名字题到金榜上,鸣锣开道回家乡”这几句来看,这首儿歌起码在科举时代已经产生了,虽然里面有“读书做官”和“光耀门庭”的旧思想,但教子上进却也无可厚非,是一首好儿歌。

  在古代,这首儿歌主要是唱给男孩子的,对于小闺女,父母并不指望她读书做官,而是希望她知礼节,这方面也有专门的儿歌:“日头出来照西墙,西墙下面有阴凉,老娘叫声亲闺女,娘有话儿给你讲。在家学会做针线,妯娌之间使刚强。在家不学针线活,嫁到婆家受窝囊。一学扎花描牡丹,二学裁剪做衣裳。三学纺花和织布,四学茶饭下厨房。五学勤俭过日月,六学耕田养蚕桑。七学孟光贤良妻,八学孟母教有方。九学人情知礼数,十学礼仪要端庄。一二三四都学会,十之八九不会忘。受用一生人夸赞,先夸闺女后夸娘!”

  这首儿歌,不独豫西地区有,外地也有,虽然版本不同,但内容都是教育女孩子自小养成勤劳、本分、有礼貌的品性,尤其要掌握女子的生存技能,这样到了婆家,才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田里家里样样活计都拿得下来,不但不会受到婆家的嫌弃,还会得到赞扬。其中德育课、劳动课都有了,活脱脱一套女子出嫁前的实习方案,格调非常健康。【原标题:励志儿歌:打发哥哥上学堂】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10-08-16 作者:孙钦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