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豫西民间儿歌:穷人受气儿歌

2013/7/18 15:53:46 点击数: 【字体:


    清末和民国时期,豫西出现大量穷人受气儿歌,诉说贫穷、积怨,揭露财主的贪婪,语调轻松、调侃。

  穷人受气儿歌,是一种宣泄儿歌。清末和民国时期,豫西土豪土地兼并严重,新安、孟津一带缺水严重,嵩县、洛宁匪患严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出现大量穷人受气儿歌。

  最典型的是这首《说我穷》:“说我穷,道我穷,腰里束(读‘搐’)根破麻绳。走哩慢了穷撵上,走哩快了撵上穷。不快不慢走几步,一下跌进穷人坑。穷人坑里有蝎子,蜇了一身穷窟窿。”这首儿歌,述说穷人的被动和无奈,揭示贫穷的普遍性和不可逆转性,除豫西之外,其他地方也有流传。

  清末光绪年间,豫西有童谣云:“秋旱干,麦未安,人吃人,犬吃犬。”此童谣并非夸大其词,而是社会场景的真实写照。查《洛阳大事记》可知:“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计18个月无雨……伊洛不流,旱坏庄稼,五谷不收,岁转成凶,物贱如粪,米贵如珠,人食榆皮以糊口,食麻饼以充饥,鸡犬牛马均食尽,更有甚者人吃人,死者十之八九。”

  这是描写灾荒年景的,而百姓述说平时苦难和积怨的要数这首民国童谣:“养个儿子是老蒋的,打下粮食是保长的。”当时农民最怕的一是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二是例行缴粮。壮丁指青壮年男子,包括服劳役的民丁和达到当兵年龄的青壮年男子。民国政府规定独子不出丁,但只要家中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就有出丁的义务;同时又规定,富家子弟若不愿当兵,可以给儿子多的穷人家10石麦子,由穷人代替服兵役,这样一来,穷人中出丁的就很多,所以有“养个儿子是老蒋的” 之说。

  民国时期,宜阳、洛宁一些乡村,有每日两餐之习惯,人们这样做,并非为了减肥,而是缺少粮食。当时童谣云:“一天两顿汤,饿哩心发慌。吃些石头面,下坠痛断肠。”石头面是指观音土,土质细腻,富含硅、锌、镁、铝等矿物质,味道不难闻,穷人在青黄不接或灾荒年间,吃观音土可以充饥,少量吃不致命,但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吃后腹胀、便秘,肚子下坠感明显,非常难受。

  还有一部分儿歌反映了贫富差别和天理不公。其一:“打席匠,睡光炕。泥瓦匠,住草房。卖盐哩,喝淡汤。纺花织布赤脊梁。”其二:“十月里有个十月正,雪花飘飘地结冰,掌柜在家烤炭火,我穿单衣去受冻。十一月天气实在冷,找掌柜说说把工停,谁知掌柜生了气,不够一年咋能行?十二月整整是一年,掌柜伸手把账算,噼里啪啦(打算盘)算了账,我还倒欠二百钱!”其三:“那富人,占人间良田万顷;我穷人衣与食,煞费苦心……那富人他不做,有吃有剩;我穷人做苦工,反不如人!”

  一部分儿歌则表达了穷人的反抗情绪。其一:“你(指地主)哄我肚皮,我哄你地皮。庄稼收不成,怨你龟孙子太独气(豫西话,心太狠的意思)!”其二:“饿死饿活,不给地主干活。清早稀米汤,晌午糠馍馍。黑地(晚上)面条捞不着,出门还得腰摸摸(指地主搜长工的身)。”

  有的儿歌直抒胸臆,大骂财主,如:“大马车,高轱辘儿,里头坐个鳖儿子儿。”有的儿歌,表示认穷认命,比较消极,如:“连天晌午毒日头,富汉饮酒在高楼。穷汉也想高楼坐,五百年前未曾修。”有的儿歌,表达出人们面对贫穷的达观,穷日子穷对付:“穷山沟,苦溜溜,唱不起大戏玩木偶,搭不起戏台趁崖头,坐不上凳子坐砖头,吃不上蒸馍啃芋头,嗑不起瓜子啃指头!”有的儿歌,表达出人们面对贫困,自己开导自己,自我安慰:“世上的事你莫提,人家骑马咱骑驴,身后还有担柴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在整理这类儿歌时发现,尽管贫穷和苦难已经到了饿死人的地步,但老百姓编唱的穷人童谣,仍透出轻松和调侃的语气,这种轻松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蔑视苦难的勇气;这种调侃,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讽刺和抗争的态度。这类儿歌如泣如诉,读来让人百感交集。【原标题:豫西民间儿歌:穷人受气儿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10-11-09 作者:孙钦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