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河洛春秋豫西民间儿歌:豫西酒令儿歌

2013/7/18 15:49:08 点击数: 【字体:

  
    酒令,是酒席上的助兴游戏,其中内容浅显的酒令化为酒令儿歌。

  酒令儿歌,是最古老的儿歌。

  酒令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先在士大夫中风行,多为即兴诗句。后来,老百姓也搞这一套,但内容较为浅显。酒令儿歌,来自浅显直白的“百姓酒令”。 

  豫西酒令儿歌,没有特别的地方,与全国的酒令儿歌类似,孩子们最爱玩的是“老虎杠子”和“石头、剪子、布”。前者以杠子、老虎、鸡、虫为令,一物克一物,两人竞技,看谁说的令降住谁,被降者为输。玩者,各用一根筷子相击,同时口中喊“杠子或老虎、鸡、虫”。规则: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虫拱杠子。若杠子与鸡、虎与虫同时喊出,则不分胜负,重新来过。

  该游戏有声有色,筷子敲得梆梆响,童音喊得很响亮,由于出口快,老虎、杠子、鸡、虫都是脱口出的,玩起来速度很快,可锻炼儿童的应急能力。儿童涉此游戏,纯粹是为了玩,并不饮酒,只论输赢。

  “石头、剪子、布”和“老虎杠子”差不多:两个儿童,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共念口令,在说完最后一个音节的同时,出示自己心中想好的手势,或是 “石头”,或是“剪子”,或是“布”。“石头”是握紧的拳头;“剪子”是中指和食指伸直,其余手指握紧;“布”是五指伸直,摊开手掌,手心向上或竖直。胜负规则:一物降一物,石头降剪子,剪子降布,布降石头。

  这个游戏虽简单,却有文化底蕴。最早,这是一种猜拳式酒令,起码在汉代就有了,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地。其规则简单明了,竞技性强,且无任何规则上的漏洞。仅玩一次,全靠运气;若玩多次,需比心机,颇受儿童喜爱,不论乡村和城市,小孩都爱玩这个游戏。

  以上两个游戏儿歌,比赛的过程太快,观赏性有些不足,稍微大点的孩子已不屑于从中取乐,他们更爱模仿成年人的酒令,聚在一起,无酒无菜,一起喊:“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抬轿、九长寿、满到了!”这是比较复杂的猜拳游戏,规则是当两人所出手指相加,与口中喊的数字一样时,喊对者为胜。而小孩子玩起来,并不论谁胜谁负,只管胡乱吆喝,图个嘴上痛快。

  在豫西,此酒令内容稍有变化,不单是数字上的拼凑,加入了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一心敬你”,表示礼貌;“两相好”表示友好;“三结义”,追慕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四季发财”,说点吉祥语;“五魁首”,褒扬科举制;“六六大顺”,希冀平安平顺;“七个巧”,联系到“乞巧节”;“八仙过海”,比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莲灯,满堂红”也各有出处,比较高雅。

  酒令这东西雅俗共赏,相当普及,一部《红楼梦》,从头到尾有60多场酒局,行了无数个高雅酒令,但无论多雅的场合,也会出现薛蟠《女儿乐》那种恶作剧酒令,而小孩子喜欢传唱的,虽非此等恶心的酒令,但他们往往对搞笑的东西感兴趣。过去旧儿歌中有“一头母猪十八奶,走一走,摆一摆,上去五里坡,一共摆几摆”,这其实不是酒令儿歌,但乡村摆宴席时,大孩子会强迫小孩子猜,若猜得不对,罚喝水一杯。如今,有些小孩看见别人喝酒吃肉,就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改为“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了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有教师认为这是“灰色儿歌”,其实,这正说明儿童活泼有趣,调皮捣蛋是儿童的天性,不必大惊小怪。

  偏重于游戏和玩笑,是酒令儿歌的特点,有的还要带动作,比如“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说时要用两个手指作犄角状;“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魁五金,都不吃……”说时要比划动作;“一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这么大的壳!掰上壳,掰下壳,夹夹,夹夹,往后拖。魁五金,都不吃……”凡有动物出现的酒令, 都是儿童喜爱的,也就容易变成酒令儿歌。

  游戏儿歌有俗有雅,“一个老头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无事大街转,闲来捋胡须。又爱拉二胡,又爱吹大笛(唢呐),嘀嘀嗒,嗒嗒嘀,魁五金,都不吃……”还有一个版本:“一个老头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又会弹琵琶,又会吹横笛。弹得琵琶噔噔响,吹得横笛嘀嗒嘀。魁五金,都不吃……”

  这已接近高雅,还有更雅的:“酒杯斟酒酒杯高,酒杯脚下架仙桥。我是仙人桥上过,你是海水晚来潮。”最后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第三句,应当出自文人之手。【原标题:河洛春秋豫西民间儿歌:豫西酒令儿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10-10-2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豫西民间儿歌:解放战争时期的儿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