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豫西民间儿歌:解放战争时期的儿歌

2013/7/18 11:44:58 点击数: 【字体: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歌内容多是赞扬解放军、讽刺国民党军队的,其特点是民谣和童谣不分,大人和小孩都在传唱。

  近年来,有专家认为:童谣即民谣,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查《辞海》可知:民谣是“民间流行的歌谣”,而“谣”为“不用乐曲的歌唱”。我的理解是民谣不必用乐器伴奏,只要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唱起来或背诵起来顺口就行了,亦可说是民众口头创作的“土得掉渣的诗”。

  可别小看了这类土歌谣,它的传播速度极快,虽没通过广播、报纸传播,更不知由谁最先发布,却能一传十十传百,像风一样吹遍人之耳廓,所以用“不胫而走”来形容儿歌的传播最为恰当。

  解放战争时期,流传在偃师、巩县(今巩义市)一带有一首儿歌:“蒋!蒋!蒋蒋气!逮住老蒋耍把戏。老蒋听见不愿意,上火车去告你。火车翻,老蒋蹿,一蹿蹿到黑石关。黑石关,下冷子(冰雹),给老蒋拍成肉饼子。老蒋肉,吃着香,再来喝点老蒋汤。你一碗,我一碗,给老蒋吃哩瞪着眼。”

  这首儿歌小孩子很喜欢,也最爱唱。唱第一句的时候,要用小手作敲锣打鼓状——当时唱大戏,要先用锣鼓镲演奏一段引子,发出“锵锵锵”的声响,正好谐音蒋介石的“蒋”。歌中提到的“黑石关”在巩县境内,陇海铁路从这里穿过,至今仍在。这首歌在偃师以西另有版本:“咚咚呛,咚呛齐,逮住老蒋耍把戏。老蒋听了吓破胆,抱头鼠窜去台湾。”这是1949年诞生的儿歌。

  针对老蒋和国民党的乡村基层统治,豫西地区还有一首儿歌:“养个儿子是老蒋的,打下粮食是保长的。当乡长楼瓦雪片,当保长置庄买田,当甲长不缺油盐。”这里提到的“保长”,涉及保甲制度,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其基本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10 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保长一般要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通常由当地土豪担任。国民党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企图通过保甲长牢牢控制民众,“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务”。

  清末至民国时期,豫西土匪甚多。清朝河南府和国民党驻洛部队都剿匪,但剿匪的内幕很黑,兵匪一家,祸害百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当时新安一带流传一首民谣,小孩子都会唱:“兵剿匪,瞎胡闹。围村庄,放空炮。百姓哭,土匪笑。土匪来了吓一跳,土匪走了兵又闹,谁能睡个安生觉?”有的国民党兵剿匪,捎带着要满足自己的私欲:“当兵的一进门,两眼四下抡,不是找财物,就是寻女人。”这是典型的豫西方言,“两眼四下抡”的“抡”字非常形象,本用于手的动作,这里却用来形容巡视的目光,活生生地刻画出兵痞的形象。

  老百姓对于兵匪勾结,早就有清醒认识。当时在豫西,有枪就是草头王,当个土匪,立个山头,然后发展到百儿八十人,就有了等待招安的资本,就可以被收编变成“国军”,吃粮拿饷,豫西百姓讽刺为“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大驾杆,二驾杆,又绑票,又搜山,先当刀客后当官”。这里说的大驾杆、二驾杆,是指土匪队伍中的大匪首和二匪首,杆子(土匪队伍)内部称为“大当家的”和“二当家的”。

  民谣化为童谣的妙处在于,小孩子可以胡乱吆喝,当兵的和土匪即使听见了,一般也不会太计较,小孩甚至可以当着他们的面来唱。成年人则不同,成年人若带头传播这类民谣,往往会受到报复。老百姓很聪明,让民谣变成童谣,让民歌变成儿歌,传播开来,到处传唱。

  豫西人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称为“中央军”,编到民歌里,简称“中央”:“怯中央,怕中央,中央来了都抢光;想八路,盼八路,八路来了啃大户。” 这里说的“大户”是指大地主,这属于土改儿歌。这首歌运用对比手法,提到了中央军,也提到了八路军,爱憎分明,对比强烈。土改时的儿歌还有:“拍拍娃娃睡,妈妈去开会。开会干啥嘛?斗争大恶霸。大恶霸斗不倒,开会散不了。”

  这一时期的儿歌,有着鲜明的政治态度,其中有很多儿歌表达了对革命领袖和革命队伍的欢迎,还有几首对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反映:“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解放军,真正好。穿军衣,戴军帽。扛起枪来开大炮,打得敌人哇哇叫。”“锵锵齐,锵锵齐,八路军来了咱欢喜。分了房,分了地,咱们感谢毛主席。鞠个躬,行个礼,毛主席请到咱家里,居家老少笑嘻嘻。”【原标题:豫西民间儿歌:解放战争时期的儿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10-10-19 作者:孙钦良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豫西民间儿歌——豫西农谚儿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