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正月十六逛庙会 安阳桥庙会缘何而来(6)

2013/8/1 8:43:51 点击数: 【字体:



    4 传统安阳桥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

    传统安阳桥庙会上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庙会上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如评书、大鼓、捏面人、拉洋片、吹糖稀、泥哨、泥咕咕、木偶戏、跑马上杆杂技、武高跷、“双送”、“错断”等,非常热闹。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地民众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理想愿望的非语言阐述。前面已经提到过,安阳桥村一直就有着民间歌舞表演的传统。每到安阳桥庙会这一天,安阳桥村各街道的表演队先是到关帝庙“搀佛”,之后各支队伍鱼贯而出,一路上浩浩荡荡,出关帝庙,沿安阳桥大街敲锣打鼓,风风光光走一圈,完成村民们一年一度的狂欢。届时,观众驻足观看,气氛异常热烈。

    在这里值得详细提及的是安阳桥村民的民间歌舞或民间文艺表演队。以前他们是自发形成,并由民间力量组织,主要是出于自娱自乐,因为平时的娱乐太少,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才一改日常的生活节奏,热闹一番。如果说舞狮子、玩武术、摇旱船和大头表演在众多的北方庙会上具有普遍性的话,另外一些表演,如“五鬼闹判官”,“小炉匠扒缸”,尤其是“错断”和“双送”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反应了安阳桥一带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错断”是根据戏曲«包公错断颜查散»改编的民间舞蹈,讲述了北宋时,有一女子被害,阴曹的判官的营私舞弊,私改生死簿,结果造成包公错断颜查散冤案。该舞蹈形式自由,不受场地的约束和限制。“错断”通常在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上表演。演出有6名演员组成,女角色皆由男演员扮演。每个动作套路并无先后顺序,可前可后,也不受舞蹈音乐的限制,音乐节奏随演员的动作快慢而变化。整个表演诙谐生动,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双送”是改编自民间故事的民间舞蹈。传说五代时,后周恭帝宗训在位,赵匡胤和弟弟赵匡义奉旨护送两个闺女进京应选,过一院庙,庙中瘸老道知情后,与他们一路,并在途中加以保护。路上遇见一个流利鬼调戏二女。赵氏兄弟与瘸老道同流利鬼展开殊死搏斗,流利鬼不敌三人被击败,众人得以安全到京。该舞蹈也多在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上演出。和“错断”一样也是有6名演员组成,剧中女角色也均由男的扮演。传统安阳桥庙会上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表演,除了自娱自乐、戏谑搞笑之外,还深刻地反映着老百姓希望惩恶扬善,主张正义的思想,并起到宣扬社会规范的作用。这些故事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村民集体的世界观和道德信仰,有意无意的在庙会期间对村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道德规范教育,对于维护当地的道德秩序和社会秩序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是庙会对民众进行的潜移默化、世代相传的教谕。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安阳新闻网(2012-02-0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安阳桥上逛庙会 古都年味别样浓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