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扑溅着生活气息的内黄农民画,张扬着艺术的想象力,展示着民间美术的夸张性,活跃在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建都之地。是改革的春风唤醒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艺术感觉,是经济建设的热潮触动了新型农民的创作意识,激发着他们把生活场景、生活习俗、生活感受、审美习惯,用绘画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怀,绘声绘色地表述感情。勾线填色为主线,极具装饰效果。线条挺拔流畅,色彩鲜艳明快,造型夸张变形。有剪纸的明快,刺绣的细腻,雕塑的神韵,民间壁画的风情。大起大落构图,大红大绿着色,不讲究透视规律,不讲究绘画格式,凭着一腔热情,蘸着五彩颜料,抒发满腔的激情,表现生活的情趣。如《收工之后》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在辣椒丰收之后,农村妇女喜悦满怀的神态。似乎能听到她们对满地堆积的又红又饱辣椒的赞叹,能听到或用衣襟包着辣椒,或用竹篮盛着辣椒,回家弄炊做饭的招呼声。《收秋》展示出红枣丰收季节,农民扬起长长的木杆,打向枝枝叉叉上晶莹如翡翠的红枣。红枣暴雨一般落在地上,男男女女的人们或弯腰或蹲膝捡拾,喜悦之情洋溢画面,让人浮想联翩。《锄禾》的老汉,汗珠串串滴落,但丰收的喜悦让他喜上眉梢。《赶马车》的老汉眉开眼笑,赶着马儿飞跑。花车上的孩子喊着车边的黄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背找找》表现了男孩女孩天真无邪的童趣,《对酒》表现了新婚夫妇生活的甜蜜……
内黄农民画滋润着阳光雨露,繁荣在内黄大地上,发展在乡乡村村里。它独具神韵的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代表之一。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有30多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1993年内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多幅农民画作为省、市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等国展出,并在全国绘画展览中获奖。
麦秸画,又名麦秆画,亦叫麦草画。它上溯可至隋朝,为宫廷画,后传入民间。小麦历来被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现今国徽图案选定,赋予小麦极高的地位。传说东汉年代,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藏身麦草之中,躲过了一劫。所以麦草被认为是祈福迎祥之草,制作的麦秸画,被称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
麦秸画制作工艺繁杂,全凭手工完成。选材考究,需用无瑕疵麦秆,通过熏蒸、烫漂、除膜、切片、劈丝等工序,运用拼贴、镂空、镶嵌等方法,按照平面、浮雕、立体等构图原理,利用麦秆金子般的自然光泽,独有的清晰纹理,采用麦秆明暗、深浅、厚薄、疏密等搭配,吸取国画、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艺术手法,合理布局,巧妙设计,精工细作,表现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
内黄麦秸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山水风景、虫鸟花卉、飞禽走兽,古今人物等,皆能入画。喜庆吉祥,富有寓意。华而不媚,艳而不俗,素而大雅。如《寿星图》里的老寿星善眉善眼,面含笑意。尺长银须,飘然胸前。褚色长衫,花纹点缀,衣褶清晰可见。左手所持拐杖,是飞舞的银龙在握;右手托起的蟠桃,犹如刚刚从树上摘下一般清新鲜脆。观之赏心悦目,让人赞叹不已。如《玉兰黄鹤》图,褚色底面上,伸出一枝玉兰。兰花外瓣浅褚,里层乳白,蕊心杏红,中间则是金黄。色彩雅致,古朴生香。两只黄鹂,站立枝头。肚上羽毛一尘不染,而翅膀则是乳白淡褐浅褚相间。一只转睛谛听天籁之音,神情专注。一只伏首观看大地碧水绿原,目光传神。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立体感极强,让人有伸手抚摸的念想。如《夕霞仙鹤》,紫褐底色上,水流潺潺。夕阳的霞光,银子一般洒落在水面上。山涧一棵古松,褐色松针,彰显着生命力的旺盛。几只仙鹤飞在水面,翩翩起舞,表现出舞姿各异的魅力。两只仙鹤,一对情侣,站立枝头,喃喃蜜语。一只舒张脖颈,满目喜悦;一只扬颈抚吻,充满爱意。万物生灵,皆有活力,跃然之上,韵味有致……
内黄麦秸画既有东方艺术格调高雅的神韵,又有民间艺术质朴灵动的风格,久藏不变,百看不厌,有着很强的欣赏价值和很高的研究价值,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纪念品和收藏品。